1188.第1186章 始識謀深別有功(續二)

1188.第1186章 始識謀深別有功(續二)

第1186章始識謀深別有功(續二)

雖然隨着盧龍鎮的正式易手,傳統意義上的天下已經基本平定,也就剩下六大都護府之類的傳統擴張地緣邊界了。而通過鎮反會多年下來持之以恆的「打入好分田的」,啊,不是清算世家門閥和審判豪姓大族的肅清運動,太平督府也在天下各道獲得了大量良田莊園,再加上因為戰亂而荒廢的無主之地;

看起來至少兩三代人以內都不虞可以陸續分配的可耕作土地;但著不意味着新政權就此可以偃旗息鼓而馬放南山了;事實上隨着天下安定之後的人口增長,尤其是天下數以萬計的營田所、屯庄當中,因為生活環境的改善和衛生條件的提高,所帶來持續不斷的嬰兒潮,也需要未雨綢繆式的進行長遠規劃。

因為,按照屯莊裏逐漸成型的制度,作為潛在預備兵役和產業工人基礎的屯戶身份及其配屬份額,只有長子可以繼承;而其他子女就只能想辦法另謀出路了;比如利用屯莊子弟的身份優先獲得選拔從軍和入廠的資格;然而參軍和做工的名額終究有限,於是剩下被淘汰之人就可以編入屯墾團,加入恢復傳統地緣的拓邊中去。

此外,日後萬一遇到了比較嚴重的災荒之年,除了官府的例行救濟和安置之外,還可以將人口富集而土地不足以重新分配的地區,因此破產的農民和其他流離失所者,就此招募起來進行簡單的編練之後,也分流和引導到域外開拓的事業當中去。其中,又可以分為官私兩種出路。

官方的出路就是參加新組織的延邊開拓團,成為持續移民實邊工程同時摻沙子式影響、滲透當地土族蠻夷的歸化戰略的一部分;而民間的出路,則是被那些外域征拓並已經站穩腳跟的商團、會社等民間團體所招募,而成為諸多在外域遍地開花的私屬移民團一分子。

另一方面則是事先初步工業化之後,隨着天下安定而顯得越發過剩的產能和促進科研進步的動力,也需要一個合適的出路和消化的方向;因此,對外征拓以獲得更為廣大的潛在傾銷市場和更為廉價的原材料產地,以為轉移內部矛盾和反哺生產力發展,就成為了新朝無法迴避的未來長遠規劃的一部分了。

所以,當這一切結合在一起之後,就決定了新朝是休養生息於內的同時,也直接或是鼓勵軍民百姓自發征拓域外,兩條腿走路式的未來國家戰略。至少在周淮安的有生之年,還是足夠將穿越者所帶來的科技樹和歷史發展趨向,給全力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形成足夠大的內外懸殊代差。

因此,未來的新朝框架下對外體系,將分為商貿、外事和宗藩三個系統。其中商貿最簡單就專管華夷商事往來,極其相關衍生出來的爭議裁斷,以及類似原始的保險和金融借貸、貨幣兌換配套諸事;同時監管一些類似後世的海關、海事部門的職責。

而外事和宗藩部門則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關係;暫定以為為東西界限。東面包括印度洋在內的南海區域,為傳統意義上華夏影響力可以投放到的宗藩屬國,適用於過往沿襲下來的的朝貢體系,只要在一些具體內容和新事物上加以細化和改進即可。

其中又按照國爵和士爵的差別,分為由國家指定分鎮於邊疆新開拓地區,而變相享有部分財政和民政自主權的各家諸侯;以及源自民間在域外的自發征拓過程中,得以成功佔據和建立一方政權的國人團體和家族;前者就是為了管控和馴化邊疆土蠻外族聚居地區的過度手段。

而後者,只要在後續表現當中履行好最基本的臣屬義務和本分,並且表現出足夠潛力的反饋前景;就可以申請得到宗主上國的支援和扶持;乃至依靠受爵高低的特許狀,從官方渠道採買到受管制的弓馬甲械,招募貧民屯墾和雇傭武裝義從等等諸多便利。

而在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以西海域,則是那些與中土有所往來的歷史淵源,但是海上力量投放暫且鞭長莫及的西天竺、珊蘭(東非)、大食(阿拉伯)、大秦(東羅)、泰西(東地中海沿岸)諸國,進行國與國之間正式外交事務和使節派駐、情報收集的管理部門。

事實上隨着一系列後續的命令發出之後;剛剛得到任命的朱老三,也難得一反低調內斂的日常作態,召集家人親故好好開懷痛飲了一番,徑直當場喝了個酩酊大醉才算是盡興。最後席散,他才對着籍著攙扶之際,隱晦表達了某種擔憂和顧慮之情的朱珍、胡真等人,卻是大笑置之:

「為何不得張揚呢?如此恩遇和優待,我輩自然是好好的慶祝,讓世上越多人廣為知曉才好呢?」

「某蹉跎戎碌了大半輩子,在屍山血海里難免走歪了路子也做錯了許多事,最後還能得到這般的際遇,難道不該彈冠相慶么?」

「這自然是新朝的恩德,也是給世上其他人等的一個機會啊,咱們可不就是那千金所市的馬骨么;只要不要得意忘形太拉胯了,接下來可又有什麼好憂慮的。。」

「千萬告訴底下那些兄弟們,這安東行營的未來戰事,便是我輩在外域再建功名事業的立身之戰;定要開好了這個先頭才是啊!!」

而在長安城內,作為這次即將迎來新朝時代的中心和焦點人物,公認已經內定為新朝第一任執政聯會宰相(總理事務大臣),如今政務官之首的民司判事兼左參議樊綽,卻是在氣定神閑的臨摹著來自顏氏家傳的《王右軍貼》。

同時卻又漫不經心的對站在身邊的拜訪者,有一句每一句的搭話道:

「無論是漢武之志也好,還是初唐故事也罷!你們空着急又有什麼用?今上自起於嶺內以來,無所不為深謀遠略計,豈是爾等所想那般窮兵黷武之輩?」

「難道別設一個安東行營和朱氏封爵就讓你們坐不住了?那還說什麼重現漢唐盛世之期,直接上書請去或是掛印而走好了,又何須做此扭捏態?。。」

「新朝將分天下為二十六路,又有規復故唐六大都護府之制;因此接下來的日子裏自然少不了繼續用兵的地方。分設東西兩路行營便是如此。」

「但是天下平定之後,能夠繼續保留下來的軍序不過二十餘部,想要誰上誰下誰去誰留,就唯有以相應的收土、平定和開邊軍功說話了。」

「然而,這也是那些數量不菲的舊朝降將、藩鎮所屬,最後一次能夠搭上新朝體制,而不至於淪為愚氓白身的機會所在,你說他們能夠不敢拚命和用心么。。」

「要知道,依照最新一版的《太平軍制增補》,今後國朝的經制之師,將以二十餘軍序的戰兵為根本,比前朝南衙十六衛之故事,輪駐天下各道要衝以應機變;」

「而延邊塞壘及內陸腹要之地,以戍防區分領數營至十數營不等駐隊兵,為就地守備和就近彈壓地面之責;又有專掌屯墾營造諸務的建生軍,以為開闢駐屯於國內外險惡邊荒之土。此三者既為新朝立制后,得享薪餉的正規定序;。」

「此外,尚有戰時隨地應募駐軍從征,而得以且給衣糧器械的輔卒,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應募的;要麼是執役五年以上的屯所子弟,要麼是建生軍的兵戶補員。因此,才能在戰時依照表現和需要,就近補入相應駐隊、戰營的缺額中。」

「因此,這些舊屬人等自然不敢打戰營軍序的主意,卻也看不上建生軍的辛苦與勞碌,只怕以此間的軍功,為自身謀得一個邊地戍防區的官身,就是最理想的去處了。至少他們這一代守邊的後世子孫,就可以籍此積累資序轉為地方的文屬之途,或又是謀求調任腹內地方軍職。」

「這自然是督府消耗和分化這些舊屬將兵的陽謀大略,但是就算是有明眼之輩能夠心知肚明其中的關要,卻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抗拒得相應的利害得失呢?如今,河北境內光是收降三鎮人馬近十萬,而其他地方的俘獲和編管勞役的數倍於此,」

「其中不乏豪勇悍戰卻不識營生之輩,也不是那麼甘心埋沒于田壟溝壑之間的;經年日久下去也是一個潛在隱患,還要徒費看押和監守的人力物力;還不如籍此給此輩一個出路和指望的,令其安心改造熬過這最初的數年光景,以期將來。」

「你們這些人想要擋在期間,這是利欲熏心昏了頭,自大到可以裹挾輿情相抗呢?還是覺得今上對舊朝士人還不夠嫌棄,或是尚有的軟弱可欺之處,可以籍此一舉搏名身後?。」

「,回去好好約束和教養自己的子弟;不要總想着取巧搏名的手段。就算一時間國朝尚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待到域外的征拓一起,難道就不能破格選用一些敢於任事,或是用於擔當的年輕俊傑么?」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唐殘
上一章下一章

1188.第1186章 始識謀深別有功(續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