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情修鍊禪者心

淡泊情修鍊禪者心

淡泊情修鍊禪者心

望不見春花,望不見紅葉。

海濱小茅屋,籠罩在秋幕。

——武野紹鷗(日本)

禪宗的很多公案都是充滿了機變與花巧的,於是,便有人以為修禪只需有「腦筋急轉彎」般的靈巧就可以了。這委實是大錯。修行的前提,其實在心。只有端其心落於行,然後才能有所成。

禪宗以為,修行本來是個人的事情,並不需要藉助外力。一般的佛門繁門褥節,如形式、步驟、標準,戒、靜、定等層次境界,只是一個方法,一個達到目標的手段,結果在能「慮」,即擁有思考的能力,達到本性的自明。

傳說中佛祖有一天對黑夜明星凝視良久,忽有感嘆:奇哉奇哉,原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相。所以說,眾生原來並無差別。但是,眾生對自己的潛力並不自知,時常處於「迷」的狀態,常常為自己創造的幻象所迷惑,或者虛妄,或者執著,就象烏雲遮住了月亮。

傳說有隻小猴子在井邊玩,它往井裏一看,裏面有個月亮,小猴子叫着: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裏了!大猴子聽見了,跑過一看,跟着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裏了!老猴子聽見了,跑過來一看,也跟着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裏了!附近的猴子聽見了,都跑過來看大家跟着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裏了!咱們快把它撈上來!猴子們爬上了井旁邊的大樹,老猴子倒掛在大樹上,拉住大猴子的腳,大猴子也倒掛着,拉住另一隻猴子的腳,猴子們就這樣一隻接一隻一直掛到井裏,小猴子掛在最下面,小猴子伸手去撈月亮,手剛碰到水,月亮就不見了。

我們就像這些猴子一樣,從小被幻象所蒙蔽,迷失了本性。更糟糕的是,我們在種種的幻象下,形成了習慣,而習慣讓我們軟弱。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習慣,都會頑強得讓我們不敢相信。比如,大家都知道吸煙不利於健康,可是讓你戒煙時,你又多麼痛苦啊。

這時,需要我們用一顆淡泊心來創造一種識別真相的機。比如我們習慣於吃紅心鹹鴨蛋,但得知那些紅鴨蛋原來是鴨子吃了蘇丹紅後生的蛋,平日的可口的鴨蛋猛然間再難下咽。只要我們能在適當的時候接收到一個完全正確的信息,便可以輕鬆地破除這些幻象。

另一方面,淡泊情也能夠讓我們免於種種不良情緒的傷害。人是有情的眾生,而且這種情常常很猛烈,來如風去如電,忽攸之間,起伏迭盪。比如,你在你孩子生日的時候,非常高興地準備了一大桌子的好菜。結果,你孩子卻說要和朋友一起生日,不回家吃飯了。那麼,你就會感到自己不重要、被冷落,本來高漲的情緒會變得非常的低落。顯然,你被傷害到了。第二天,你還是很不高興,於是,你就藉著下屬的一點小失誤,狠狠地批評了他,這樣一來,你的下屬情緒也不會好到哪裏。

如果有一顆淡泊心,這樣的事情就可以避免。你知道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自己的活動是很正常。而且,你完全可以藉此和你的先生過一次二人世界啊。於是,你的情緒就不會受到破壞,更不會波及你的下屬了。有些事情我們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我們可以在疲勞時喝一杯咖啡來提神。

當然,世界上還有許多的事情是我們沒有辦法去做的,比如印尼海嘯。雖然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讓自己便舒適,更愉快。但事實上,只要身邊的人或事對我們發出一丁點的阻礙,也許我們就會受到超出想像的傷害。而淡泊的禪者心顯然能夠讓我們倖免於此。

「是心做佛,是心是佛」。佛性是融通、無極的,它捨棄了一切繁瑣的步驟與外在形式,無需佐證,直達本心。成佛的路可以不假外求,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佛。而要達到這個結果,需要以一顆淡泊的心,來破除人生的種種幻象;來護衛自己的真性。淡泊的情,就是真性情,淡泊的情,就是禪者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清心禪:心是蓮花開
上一章下一章

淡泊情修鍊禪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