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第522章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524.第522章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一輛銀色的蒸汽火車在鐵軌上緩緩行駛,車輪與鐵軌的交接處,正發出有節奏的哐當聲。隨着火車行駛到郊外,窗外的田野、山巒和溪流一一掠過。

車上的乘客此時此刻望向外面,仍舊覺得像是正在做夢。

僅僅一條筆直的鐵路,還有這一輛古怪的車子,他們只要安安靜靜地坐在這裏,竟然可以到達百裏外、千裏外和萬裏外。

平遼侯鐵象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但此刻正襟危坐,拳頭攥着緊緊的,竟然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感。

「鬼斧神工啊!」

「何止鬼斧神工,這是開天闢地了!」

「若是正式通車,老夫必定要坐着這輛車到天津一趟!」

……

內閣首輔尹直等重臣的目光從窗外收回,此刻正感受到自己整個身子確實在移動,亦是紛紛發出感慨地道。

雖然他們內心正遭受着科技的衝擊,但在回過神來后,車箱內亦是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討論。

「這車子倒是神奇,但朝廷為了這條鐵路,可是真的投入不小啊!」兵部尚書劉宣想到朝廷減少的軍費開支,卻是心疼這筆錢道。

工部尚書陳坤自然是替自己工部衙門說話,當即站出來解釋道:「劉尚書,此言差矣!咱們確實投入不小,但這條鐵路一旦建成,天津港所有海外的貨物都可通過鐵道運輸,這裏不知節省了多少人力成本,而且亦可以一舉解決兩地道路貨物阻塞的問題!」

京津鐵路確確實實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別為了解決所需的鋼鐵問題,大明不僅動用了舉國之力,而且還逼迫其他的藩屬國進貢生鐵。

只是這條鐵路一旦建成,那麼天津到北京的運輸成本會大大降低,而且還可以解決一直以來困擾兩地的貨物堵塞問題。

正是如此,雖然這條京津鐵路在短期確實給大明朝廷帶來很大的財政負擔,但對長期的發展是有利的,而且是真正的百年基業。

「陳坤,你是工部尚書自然是希望搞這種大工程,但農業才是根本!如果這筆錢用來搞水利,大明不知要多產出多少糧食了!」農業部劉忠同樣擁有自己的立場,顯得十分惋惜地道。

農業部主管全國的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離不開水利基礎設施的支持,所以他所主管的農業部很希望朝廷能將更多的財政投向水利建設。

自從大明將日本的九州島和四國島納入大明版圖,又將島籠島等東南島嶼劃為軍管,還將緬甸的南部划入印度洋總督府,這些新地一直被他所惦記。

偏偏地,歷來英明的皇帝對這些新土的水利投入十分的吝嗇,甚至不允許九州島和四國島發展農業。

亦是如此,他始終認為是明緬公路和京津鐵路這兩項大公路耽擱了水利建設,所以心裏亦是反對京津鐵路。

工部尚書陳坤一眼便看穿劉忠的心思,顯得將問題看得更深地道:「敢問現在的大明百姓的飯不夠吃了嗎?哪裏的災情是朝廷坐視不管的呢?現在大明壓根不差糧食!你只看到朝廷花了一千萬銀元在京津鐵路上,但你可知這個工程讓多少百姓拿到了工錢,又有多少百姓能夠藉此養家呢?」

這……

兵部尚書劉宣等官員深知這兩個人不對勁,卻是沒有想到在這裏擦出了火花,不過此次確實是陳坤看問題更加透徹。

「好了!今日是大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亦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戶部尚書何琮站出來調和,然後發表自己的看法道:「京津鐵路是咱們在最高會議通過的議案,而且事情證明咱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如果這條鐵路真遇到什麼財政問題,咱們便一起坐下來商討解決方案,我相信諸位臣工都是大明的棟樑之材!」

在聽到最後一句話的時候,所有人都默默地點了點頭。

若說這些年讓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現象並不是大明對外戰爭的屢戰屢勝,而是如今的明君在朝,而朝中的高官都不是碌碌無為之徒。

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內閣首輔尹直是道德君子,協助皇帝處理軍務的軍機閣首輔王越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帥才,而各部的尚書都是能臣。

雖然他們現在的財政支出確確實實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憑藉他們這幫重臣的智慧,未必不能解決政務的窟窿。

要知道,現在的明緬公路和京津鐵路確實差不多要掏空大明的財政,但大明的糧稅、鹽稅、奢靡稅、商稅和關稅都是在節節攀升。

特別大明對外戰爭並不僅僅是宣揚國威,南洋的呂宋一直源源不斷地輸送黃金,而今日本亦是送來了大量的銀飾和海產品。

正是如此,他們可能會遇上財政問題,但他們亦有信心解決財政問題。

這輛蒸汽火車已經駛入了田野中,轟鳴的聲音在空曠的田野上回蕩,彷彿歷史的步伐在有節奏地前行。

他們身上都穿着大明官服或賜服,與這輛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彷彿是古今交織的一幅畫卷。

「方才還在北京城東門外,今已身在田陌間,神乎!」

「世間竟有此等神物,朝發夕至,實乃天下之大幸!」

「此物雖無生命,卻能日行千里,真乃神助我大明啊!」

……

此次除了高官同乘外,還有着一眾武勛受邀其中,而靖國公趙承慶等勛貴同樣忍不住紛紛發出感慨道。

十里路,對於這輛蒸汽火車而言,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隨着這輛銀色的蒸汽火車駛入站台,蒸汽火車跟着鐵軌發生了摩擦,而後慢慢地停了下來,完成了這一段頗有歷史意義的旅程。

車門打開,身穿龍袍的朱祐樘龍行虎步般走下來。

雖然這是他乘坐過最慢的火車,但在這個時代無疑是巨大的突破,亦是大明王朝真正騰飛的開始。

錦衣衛指揮使王相一路相隨,但這是他第一次乘坐火車,突然發現自己的雙腳在着地的時候,竟然有一種打顫的感覺。

「臣等恭敬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宛平知縣作為地方官員的代表已經先一步到這裏,卻是恭恭敬敬地行禮道。

這個火車站點並不大,但作為這個時代的標準性建築,亦是足夠接待駕臨這裏的皇帝和諸多重臣。

朱祐樘坐到候車大廳的龍椅上,亦是在這裏召開了一場會議。

「回稟陛下,京津鐵路預計再過三個月便可以完工!」工部左侍郎於銘和新任南忠伯蘇伯年面對皇帝的提問,亦是恭敬地上前進行回答。

雖然為了這條鐵路,大明幾乎是舉國之力,亦是一直在趕工程進度。只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他們還有最後的一段鐵路沒有修好。

不過京津鐵路已經沒有大問題,畢竟最困難的蒸汽火車已經面世,只需要將整個鐵道進行連通便可以竣工。

朱祐樘一直都關注著這個工程,便是滿足地點頭道:「雖然已經是最後的收尾階段,但切勿掉以輕心!京津鐵路既是肩負解決兩地貨運的使命,亦是大明王朝百年基業,所以不容有所!」

「臣等謹記!」工部左侍郎於銘和南忠伯蘇伯年臉色一正,當即規規矩矩地表態道。

朱祐樘的目光望向在場的高官,卻是微微一笑地道:「諸位愛卿,你們剛剛都乘坐了火車,覺得這火車如何?」

「神乎其神!」

「不瞞陛下,臣至今還覺得是在做夢!」

「待到竣工之日,還請陛下准假一日讓臣可乘坐此車往天津!」

……

面對這個問題,在場的官員紛紛進行表態起來,對這種神乎其乎的蒸汽火車都不吝嗇他們的讚美之詞。

朱祐樘的目光落到劉忠身上,卻是微微一笑:「劉愛卿,剛剛聽聞,你對這個工程的投入有些微詞,可是如此?」

「臣對這個工程並不反對,但始終還是覺得大明可以將更多的支出放在水利和開發農業上!」劉忠猶豫了一下,亦是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道。

朱祐樘環視一圈,目光最後落到兵部尚書劉宣身上。

「臣對這個工程亦是贊成,但臣即便是兵部尚書,自然希望陛下能加大軍事的預算!」劉宣並沒有藏着掖着,亦將自己的說法說出來道。

朱祐樘的目光掃向國子監祭酒王華等人,顯得苦澀地道:「你們心裏打什麼主意,朕自然清楚!這朝廷的財政就這麼多,誰都希望多分一點,可是如此?」

「陛下聖明!」農業部劉忠等官員紛紛拱手道。

朱祐樘面對在場的官員,卻是話鋒一轉:「要想富,先修路!當年李太白的蜀道難,便已經指出如果沒有路的話,蜀地跟中原怕是三千年都沒有往來。早前有關路的問題,朕跟諸位臣工已經探討很多次,所以咱們才決定修京津鐵路和明緬公路!只是朕發現你們似乎已經安於現狀,你們不會真的已經滿足大明僅僅只有這條鐵路吧?」

此話一出,當即擊穿了很多人的內心。

他們確確實實覺得修一條京津鐵路已經是巨大的成就,起碼十年內都不宜再干其他的大工程,但這個想法無疑是過於保守了。

一些原本以改革派自居的官員亦是突然紛紛意識到自己竟然想要停滯下來,確確實實沒有考慮第二條鐵道的想法。

朱祐樘將他們的反應看在眼裏,便進行重申道:「朕記得跟諸位臣工有過約定!咱們君臣要開創真正的盛世,要將大明帶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既然我們現在能夠讓北京和天津通過鐵路連通,為何不將這個事情繼續推廣呢?鐵路確確實實需要耗費很多銀元,但我們能因為要花錢便停滯下來交給後人嗎?」

「臣等有罪!」

「京津鐵路不該停滯下來!」

「咱們當為子子孫孫披荊斬!」

……

都察院左都御史萬翼等高官堅定想法,紛紛進行表態地道。

站在他們的位置上,其實什麼都不做是最舒服的。只是他們早已經定下強國的目標,如今明知道鐵路能夠加深兩地的融合,他們又有什麼理由停下來?

「請陛下指明新鐵路線,臣等願為陛下和大明赴湯蹈火!」兵部尚書劉宣堅定念頭,亦是站出來表態道。

在場的官員紛紛表態,同時好奇地望向朱祐樘。

如果是以京城為中心的話,那麼最重要是兩條路線,一條自然是北京城跟東北糧倉的聯繫,一條則是北京城跟江南的連通。

只是從成本來看,最佳的路線無疑是連通東北,這樣北京城的糧食便得到了更加強有力的保障。

朱祐樘面對眾人的目光,卻是微微一笑地道:「新的鐵路該如何修,你們不該問朕,而是要問一問自己!咱們從哪裏修,既能解決朝廷的需求,亦能有益於百姓!」

跟獨斷專行的皇帝不同,而今的朱祐樘更樂意於將問題交給這底下的官員,然後再由自己做最後的裁決。

現在已經敲定要繼續修建鐵路,那麼既要考慮國家的需求,亦得考慮最核心的的收回成本的問題。

雖然京津鐵路投入十分巨大,但天津的貨運需求擺在那裏,一旦正式開始運營,那麼未必不能收回成本。

「陛下,臣以為可修京杭鐵路!」工部尚書陳坤挺著大肚子站出來,顯得無比認真地道。

啊?

此話一出,在場的官員紛紛震驚地望向陳坤。

按京津鐵路的投入進行計算,一旦大明朝廷要修建京杭鐵路的話,那麼朝廷至少要砸下一億銀元。

誰都沒有想到,這京津鐵路都還沒有徹底完工,結果陳坤竟然敢開始規劃京杭鐵路,一條耗資要達到一億銀元的超級工程。

「荒謬,你可知這需要多少財政開支?」

「且不說朝廷能不能負擔得起,這生鐵該如何解決?」

「京杭兩地相差幾千里,可知要花費多少年才能修成?」

……

農業部尚書劉忠等官員面對陳坤這個嚇人的提案,卻是紛紛站出來強烈反對,而且對陳坤個人進行了指責。(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獨治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獨治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524.第522章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