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之死

劉封之死

()從史書來看,劉封被賜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劉備對劉封不發兵援助關羽,致使關羽敗走麥城懷恨在心。另外就是諸葛亮說的,劉封為人剛猛,擔心以後對繼承人劉禪造成威脅,故賜死劉封。從「先主為之流涕」文字中可以看出,劉備有不忍之心,但這麼做確是不得不為之。其實劉封的死,也是這人不能明辨大局,未能及時辨明自己所處的不利的政治位置,未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斷所導致的。用孟達的話來說,就是:「知禍將至而留之,非智也。」

公平來說,劉封其實沒有辜負劉備,至於因他不發兵援助關羽,不是導致關羽敗亡的直接原因。關羽要求劉封援助是在兵敗之前,而不是小說中關羽被圍麥城之時。三國志載「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關羽是要求的是「相助」而不是「相救」,而且是關羽率軍圍困襄樊之時,此時關羽並未處於不利境地。所以關羽的敗亡從道理上至少不能直接歸咎於劉封不發兵相助的,何況劉封那一支偏師即使加入作戰,或許也不能影響結果。劉備即使因此從感情上怨恨劉封,也沒有到一定要誅殺他的地步,何況他與劉備還有父子之情。所以,不助關羽顯然不是像小說中描繪的劉封的「罪行」,那麼劉封之死到底是緣於何事呢?其實從孟達給他的勸降信中可見一斑。

孟達的勸降信中林林總總一把字,說的不過是兩個道理:一,自從阿斗為太子后,劉封已經在政治上處於十分尷尬和不利的境地;二,識時務者為俊傑,「知禍將至而留之,非智也」。孟達所言劉封的「禍」其實就是參照第一個道理的結論。當年劉備收養劉封,不是因為他長得可愛或者英勇無敵,劉備的目的是解決年近半百尚無繼承人的問題。但很不巧,劉封剛被收養不久,劉備就有了親兒子。阿斗小的時候,劉備事業未成的時候,繼承人問題沒有提及的必要,人們(劉備的手下)也就不聞不問,也許此時劉封的存在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劉備成為漢中王后,總要從法律意義上確定繼承人,即明確地宣佈誰為王太子。結果是花落阿斗家,劉備始終希望能由有血統關係的後代來繼承大業。劉封的存在此時就顯得多餘了。但如果劉封為人懦弱,不理事務,沒有戰功,知趣裝傻,也許人們也不會注意到他的多餘存在。可事實相違,劉封太過顯眼了,其戰功雖稱不上卓著但也「累累」吧,而且最糟糕的是xing格剛烈,傲慢難制,從他逼走孟達便可見其為人之偏狹。阿斗年幼,劉備在世時,劉封也許不敢妄為,但如果劉備一旦歸天,少主幼弱,臣兄蠻橫,自然是「停屍不顧,束甲相爭」,或許會演變成宮廷奪位、內耗不止的廟堂悲劇。這是諸葛亮預見卻不願看到的,也是劉備想到都不寒而慄的,更是有識之士用腳指頭也能想出來的。所以孟達在信中幾乎**裸地說出:「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禍亂的興起,沒有不是從廢除和確立繼承人之間產生的)

但劉備不會因此而改立劉封為繼承人,因為骨肉至親,血濃於水,這是人之常情。那麼,唯一能避免悲劇發生的方法,就是多餘的存在必須消失。雖然這不是劉備所希望看到的結局,但至少比起前面所講的廟堂悲劇,除去劉封顯然更符合劉備陣營的利益。所以孟達告知說:「非骨肉好離,親親樂患也。或有恩移愛易,亦有讒間其間。」(不是骨肉親情喜歡離別,不是親人願意看到親人遭遇禍患。有時是因為親情轉移到別人身上,喜愛換了對象。也有時時讒言詆毀離間)

劉封之亡歸咎於他威脅到了後主劉禪的地位,不得不除。但是否是因為諸葛亮的勸諫,劉備才不得已逼死他的呢?劉備是尊敬諸葛亮,但沒有到百依百順的地步,不會只聽一面之詞就作出這種絕情的事來。其實連孟達都看得穿的事實,難道劉備看不到?劉備即位漢中王前,就把劉封從漢中派往上庸支援作戰,其後又命令他繼續駐守上庸,可見不是像史書說的僅僅是擔心孟達攻取上庸獨力難支。劉備把他從自己身邊支走,顯然就是不想因繼承人問題在陣營內部鬧出爭議,只得讓劉封離開漢中的是非之地,因為劉備沒有狠心到當時就想把他做掉的地步。但劉備一時的心慈手軟有可能造成了一個更大的問題,他給了劉封崇高的地位和權勢,又讓他出鎮一方,這終究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爆炸時間可能定在劉備歸天之時。劉封後來敗退逃回成都,諸葛亮一直擔憂的事情終於可以解決了,於是他勸告劉備以「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為理由,斬草除根,否則就會」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劉備知道這種事遲早要解決的,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一想到袁本初和劉景升兩個「生動典型的反面教材」,作為亂世英雄的劉備,是絕對可以狠下一條心來製造悲劇的,因為要防止更大的悲劇出現,這就如孟達說的:「勢利所加,改親為仇,況非親乎!」諸葛亮在其間只是起到了義務提醒的作用,事實上劉備估計早已不得不下定決心了。

其實劉封與1500多年後ri本的關白豐臣秀次十分相似,太閣豐臣秀吉也是為了繼承人才過繼秀次為子的,后不料秀吉老來得子,視若明珠,但此時秀次作為繼承人已經是確定了的事實,他都已經是明正言順的關白了。不過,狡猾的秀吉還是想盡辦法誣陷罪名逼迫悲劇的秀次自裁了。這兩段史實之間的相似幾乎達到了純屬巧合的地步,但這就是政治,這就是政治人物不得已而為之的承擔。其實這種事在人類歷史上演繹了無數遍,所以與其說是相似,不如說簡直就是規律,劉封就是喪命於這種政治規律之下。他也許早就想到了,在阿斗登上太子之位時;或者已經被點醒了,在讀到孟達的勸降書時。所以他最後才會說「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劉備對做出這種事十分心痛,史載他為之流涕,但他絕對不是後悔,叱吒風雲的人物知道有些犧牲的必要xing。讓劉備落淚的就是劉封的最後一句話,劉封即使可能意識到了這種結局,但他或許因為幼稚、或許因為重感情,總之他最終還是沒有選擇背叛劉備,沒有辜負劉備。可是劉備卻始終必須對大局負責,命運讓他決定犧牲劉封,所以他落淚了,他為自己不得已作出的殘忍選擇而落淚,為劉封做出的如此不明智而又讓他欣慰的不背叛的選擇而落淚。這就是悲劇,兩個人的悲劇,劉封與劉備的悲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封禪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國之封禪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劉封之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