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專註,成功的代名詞

第四十一章 專註,成功的代名詞

張茵語錄:

1.簽訂無限期合同不但對企業而言,非常難操作,而且對勞方也不是件好事。在市場經濟時代,這種大鍋飯的勞動條例是要不得的。

2.玖龍在員工待遇和環保方面都是做得很不錯的。玖龍是發展型的企業,為了未來的美好,員工從上到下都比較累,但是從福利上,員工是很滿意的,他們知道我是很愛護他們的,對包括我在內的3位老闆的表現都是很滿意的。但我並不是只為自己的企業說話。玖龍並不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我們一台造紙機年產是50萬噸,一個班不到20個人。

3.按中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個人每月收入超過人民幣10萬元,即以累進稅率45%徵稅,而且沒有合理的退稅、免稅政策,這高過許多歐美髮達國家的最高稅率,例如美國的最高累進稅率為35%,英國、法國和日本的為40%,我們的稅率明顯沒有競爭力。

4.我很坦蕩,很平靜。我在代表我所在的階層,說出我所看到的。對國家有利的,我把它提上來說。

5.這就像我們跟父母的相處一樣,我們永遠不能跟斗,這塊土地是養育你的,的原則定了,但是你可以提建議。至於提完建議后怎麼樣,這由決定。

6.要用宏觀的眼光看,我的想法,要以小博大。

7.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貧富的話就不會富強。特別是我們國家,以前是平等的,20年前的今天,大街上每個人都穿的非常好,別看貧富出身。富人是他的能力,而不是投機倒把。如果是投機倒把的話,我相信在貧方面會有一些看法,你來的錢不正常,是偷稅或者是漏稅。如果是靠努力賺的錢,就是看能力,每個人的智商也不一樣。

張茵簡介:

上世紀50年代,張茵出生在廣東省一個軍人家庭。「文革」期間,父親被迫入獄。張茵身為8個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小小年紀就挑起家庭的重擔,但正是這種艱苦的環境,塑造了她獨立、堅強、大度的個性。

張茵,49歲的香港玖龍紙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和董事長以其擁有財富270億元數碼印刷印后加工,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首富。她幼時家境清貧,很晚才有機會進入大學深造,之後在深圳一家企業工作。1985年,她隻身帶了3萬元到香港開始廢紙回收貿易,因其「堅持廢紙的品質包裝印刷,恰好趕上香港經濟蓬勃時期」,6年內便完成了資本積累。張茵本人擁有玖龍紙業72%的股份,已成為目前世界上靠自己白手起家的最富有女性。

1990年前往美國建立美國中南有限公司,10年後成為美國廢紙回收大王。張茵1996年在廣東東莞投資1.1億美元生產牛卡紙。2007年,50歲的張茵以財富770億元,排名第二。她是五年來第一位登上胡潤強勢榜的女性。她擁有玖龍紙業72%的股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白手起家者。

雖創造了驚人的企業效益,但張茵同樣十分看重社會效益。她認為「沒有環保,就沒有造紙」。在公益事業方面全面發展,她也有獨到看法:「企業必須要在公司與社會之間取得平衡。我們每年會從貧困地區招募數百個孩子供他們念大學,並在學成后留在玖龍工作。這樣既幫了社會,也幫了企業。」

★第一節:目標,勝利的導航

長遠目標對創業來說,就是航行在茫茫大海上輪船的航海圖,沒有了它,創業前途未卜。在沒有成功之前,所有的行動都要為即定的目標作準備。成功沒有捷徑,要想成功,必須先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成功。

張茵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標中突圍,從廢紙收購到紙業女皇,長遠的目標作為恆定的航燈引擎着她並不遙遠的夢想。

提起張茵,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她的財富,關注頗多的也是她的財富。一個因屢登胡潤百富榜而進入大眾視野的人,確實會被定義為財富的標本。

不能不說,張茵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雖然身為女性,但張茵在關鍵性決策時的超前眼光和魄力連很多男性都難以企及。在玖龍紙業的員工們看來,張茵「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不管處在什麼危機時刻,她着眼的角度總是比一般人要長遠」。

成功從目標開始,而目標定義了成功。

先下手為強。在絕大部分中國的造紙廠還處於5萬噸左右的年產規模的時候,張茵在東莞投資的第一台造紙機就是20萬噸的年產規模;而且,從一開始張茵就已經為其「造紙大王」的目標建立了長遠的規劃:張茵在太倉征的地達到幾千畝,使她在東莞和太倉的工廠年產量足可達到900萬噸,這樣大規模的拿地在2000年是絕無僅有的。

玖龍紙業是中國最大的箱板原紙產品生產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箱板原紙產品生產商之一。玖龍紙業已成為中國第一、亞洲第二的造紙企業。截至2008年9月,玖龍紙業已於國內擁有二十一條國際化的先進包裝紙造紙生產線,設計年產能達775萬噸,連同於2008年5月收購設計年產能10萬噸的越南正陽造紙廠百分之六十的控股權后,集團總設計年產能達到785萬噸,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現代化包裝用紙生產集團。

張茵長遠的戰略眼光是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土地問題的解決就是最好的例子。玖龍紙業在東莞市麻涌鎮的1353畝土地上建築了35萬平方米廠房,土地成本僅為每畝2萬元!江蘇太倉所獲3839畝土地的買入單價則在8到8.6萬元;內蒙扎蘭屯739畝土地單價為6.7萬元……如果當初沒有以堅定的信心和雄厚的財力果斷出手,今天花多少錢也難找這麼大片的土地了。2005年底,僅玖龍紙業在大陸持有的物業(廠房、土地、樓宇等)估值即達24.61億。

張茵表示:「作為我個人來講,我做任何事情總是有一個長遠的規劃,『長遠』這個概念對於我來講,就是希望我的玖龍集團並不是只在我張茵這一代穩步發展,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甚至等到多少年以後,都能好好地做下去。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我才會覺得我是真正成功了。總而言之,我覺得我所追求的是一個長遠的事情。」

曾經張茵參加一個節目訪談欄目時,一個觀眾曾向她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記得海爾總裁張瑞敏說過這樣一句話,他們的目標是營利,但是營利並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您如何理解這句話,玖龍的目標和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張茵說,作為玖龍來講,我來經營這個企業,到了一定時候,它當然不是說完全追求一個企業的價值,要用於社會上,取於社會用於社會,這是每個企業家到一定時候他必須要考慮的事情,我相信不但是我一個,也不但是海爾一個老闆會去這麼想的。

當然企業不是靠理想生存的,市場也不相信豪言壯語,更多的是把理想付諸與行動,使之成為現實。張茵十多年前夢想做全美國廢紙回收出口大王,她實現了她的願望;十多年後她再次定下新的目標,將玖龍紙業發展成為林漿紙一體化、管理一流的、有實力的國際化造紙集團,而今她帶領着她的團隊一步步向目標靠近。

在張茵看來,企業家們還應該有一個「最低目標」,那就是建造一個健康的企業。所謂健康的企業,應該有以下幾個特徵:健康的財務,健康的團隊,健康的市場,健康的關係和健康的文化。

張茵是一個睿智的女人。她說的很有道理,健康的財務是保證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健康的團隊是指管理團隊必須目標一致、精誠團結、能夠克服一切困難、不斷成長;健康的市場是指企業在跟蹤市場、佔領市場、開發市場、引導市場的過程中為企業自身創造出足以使企業生存、發展、壯大的市場空間;健康的關係是指企業與股東、合作夥伴、客戶、政府、媒體等方面要保持良好的關係;最後,企業還應該擁有健康、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

如今世界造紙業原料市場已進入一個價格透明,低利潤競爭的時代,因此張茵在形容中南控股時強調穩定、紮實。張茵的戰略目標是做全球最大的造紙業,對市場有着敏銳洞察力和長遠眼光的她肯定會經得起市場的考驗。

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麼,要達到目標需要經過那些過程,具備長遠眼光,擁有戰略意識,一個人的事業是和視野是相關的,看的越遠,可能得到的資源越多。創業要有長遠目標,因為它決定了你的創業能走多遠。

★第二節:執著,競爭的訣竅

我國共有造紙企業3500多家,分佈在輕工、林業、農業等系統,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造紙企業。要在如此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並且立於不敗之地,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不可能的。

張茵沒有更多的方法,她始終以執著專一的創業態度和對手做強有力的競爭。

執著,做事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一個人要想創業成功,關鍵在於專註與堅持,要經得起誘惑。

很多企業面臨中國經濟騰飛這個良好的機遇,在眾多的發展良機面前,一旦自己的行業做熟之後,就會想盡辦法向其他領域拓展。因此,中國的企業大多致力於多元化發展,而很少顧及核心競爭力的塑造和提高。自從踏進造紙的圈子,張茵始終堅守在造紙行業,並嚴格將自己的生產範圍限定在廢紙提供和廢紙造紙上面。

張茵說:

■「你不可能是個做什麼工作都最成功的人,所以我是非常專註的。當然,你所定位的這個專註的事業是否有前景也是非常重要的。當時我看到造紙行業非常有發展前景,我覺得如果我一直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將來一定會有所回報的,所以我才最終選擇了專註和堅持。我是學會計專業的,當時,在80年代初,金融業是非常發達的,很多人也都選擇了從事金融業,但是我覺得金融業各方面都有自己專業的人才,我不適合搞這個行業,如果我硬要去做金融行業的話,也不會成功的。」■「如果只能建三星級的飯店,自己決不會賭氣建五星級的。」張茵敢想、敢做、敢於「冒險」的背後,是她對該行業前景的極大信心和她多年如一日的執著。

美國企業大規模實行多元化經營是在20世紀60年代,但是這並沒有給這些企業帶來滿意的結果。事實上,不少500強企業因盲目多元化而一度危機重重,如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索尼美國分公司、西爾斯、惠而浦、施樂等,多元化發展導致公司資源分散,運作跨度和費用加大,產業選擇失誤增多,結果致使公司顧此失彼,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受到極大的挫傷。70年代,美國最大的500家工業企業中,從事多元化經營的佔94%,然而這一時期也正是跨國品牌競爭力最弱的階段。

荷蘭有一個剛初中畢業的青年農民,在一個小鎮找了一份替鎮政府看門的工作,他一生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鎮,也沒有再換過工作。因為工作清閑又太年輕的緣故,他選擇了費時又費工的打磨鏡片當自己的業餘愛好來打發時間。這樣,他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樣的專註和細緻,鍥而不捨。他的技術已超過專業技師,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他們的都要高。藉著他研磨的鏡片,他終於發現了當時科技尚未知曉的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他也因此聲名大振,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拜會過他。這個人就是科學史上鼎鼎大名的、活了90歲的科學家萬·列文虎克。萬·列文虎克正是靠着一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盡心地磨好手頭上的每一個玻璃片,用盡畢生的心血,致力於完善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終於他看到了自己的上帝,科學也在他的細節里看到了自己更廣闊的前景,從而也創造了他人生的奇迹。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張茵說,「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做廢紙大王。我在做廢紙生意的時候,真是說過一定要做廢紙大王的。對自己的定位是很重要的,當你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的時候,你會很努力地去做,即使到最後你做不到,也不會後悔。當然,一旦你選定了一個目標,就要堅持做下去,不能這山望着那山高。只有執著和堅持,才能成就事業。」

當選為CCTV—2「2006年度經濟人物」之後,很多人以為張茵的企業會就此鋪開攤子,橫向發展。張茵卻否定了這些猜測,「我覺得,從生意來講,不可能樣樣都給你去做。我的下家,我的紙箱廠的生意,我並不會去做。我願意跟我的紙箱廠保持長期合作關係。」

不但張茵的執著成就了她的事業,在中國歷史上,有個世界級的精神領袖,也是是憑着堅韌的毅力,執著的精神成就了一生的事業。他就是唐朝的玄奘,在他身上有着一般中國學者少有的執著求真精神,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譯佛教經典。他去西天取經用了17年,譯經用了19年,他知道自己這一生應該做什麼事情,有着非常明確的目標,不管是取經途中國君留其擔任精神領袖還是唐太宗勸其歸俗「共謀朝政」,都被謝絕,執著的翻譯經書,在量和質上直到1300年後的今天都是空前絕後無人能比,他做事的執著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古往今來的事情告訴我們執著對待工作和事業,就會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感,讓你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工作和事業之中,奮發向上,開拓進取。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三心二意,一天一個主意,到處分心,就一處也得不到美滿的結果,必將一事無成。執著就是要集中注意力,目不能二視,耳不能二聽,手不能二事。也只有對目標專一,才會集中精力、體力、智力,才能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才會越進越深,越來越向目標靠近。

★第三節:誠信,最高的境界

張茵在東北長大,家裏弟妹眾多,八個孩子中她位居老大,是家中的「三把手」。那時候,父親尚未退役,母親工作又忙,家中里裏外外,全她一個人說了算,照顧弟妹,洗衣做飯,操持家務,張茵儼然成了一家之主。在父母眼中,張茵乖巧懂事,手腳勤快,從不讓父母操心。在弟妹眼中,姐姐寬容大量,從不與弟妹斤斤計較,很有威信。每當其他孩子鬧矛盾時,他們都會找姐姐評理,在他們心中,姐姐公正無私,不會偏袒任何人。兒時的經歷造就了張茵成熟穩重的性格。

「文革」期間,父親下放蹲牛棚,母親領着一幫孩子,日子過得苦不堪言。那時候,生活艱苦,孩子又多,吃飯都成問題。因此,一有時間,張茵就帶着弟妹去挖野菜、揀秋糧。東北的冬天,地凍天寒,為了取暖,張茵不畏嚴寒,挎著柳筐,去揀散落在路上的煤塊。艱難的生活,磨礪了張茵堅韌剛強的性格。張茵說:「那時候,只有年節才能吃上一頓肉,衣服也總是補丁摞補丁,但一家人過得很開心,這種笑對苦難,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對我的人生和事業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張茵今天的經商有一條準則——品質第一,口碑經營,誠信待人,這和她自小的生活經歷不無關係。

誠信是企業發展的黃金規則,也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只有企業家樹立了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品德,才能將一個企業帶入一個講道德、守規則的發展軌道。

自從在香港入了行,張茵就堅持品質第一,改變香港過去往紙漿裏面摻水的做法。在收購廢紙原料過程中,她注重品質,講究信義,曾經一度挑戰行業潛規則,將當時15%一20%左右的廢紙水分進行壓縮,使其低於15%以下。堅持誠信,不收摻水的廢紙,而且每天早上7點就去碼頭驗貨,把「水貨」變成「乾貨」,曾遭遇同行的打壓,後來卻有越來越多的廠家願意與她做生意。

張茵在香港做完第一次推介會後,股票已經定好價,但路演的反響實在太好,竟然超額認購200多倍。投資銀行當時告訴張茵可以根據這個情況調整股票的定價,但是張茵回應投行,「玖龍是一個百年基業,信譽是最重要的,我講過的話,無論是對員工、對政府、對社會,講完就要算數」。

張茵說:「香港從事廢紙回收的雖然是些文化程度較低的人,但特別講信義,與我特別投緣,再加上我堅持要求廢紙的品質,因此他們都願意和我交朋友,都願意把廢紙賣給我,以至於在我去美國的時候,他們都很捨不得我走。」

在當時的香港,從事廢紙回收行業的人地位並不高。但憑藉着誠信的品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又恰逢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機遇,短短6年時間裏,她就淘到了第一桶金。張茵在談到那段經歷時表示,講信義、確保廢紙的品質、從不拖欠貨款等,是她將生意做大的幾大訣竅。

華人首富李嘉誠在創辦「長江塑料廠」最困難得日子裏,遇到競爭對手惡意的拍照,對手把鏡頭對準了他那破舊得廠房和工人們。當對方把這些照片登報后,他拒絕了旁人給他出的重新包裝粉飾一番的反宣傳策略。他背着產品實實在在地找到代理商,很誠懇地告訴他們:「你們看,我們在創業階段的廠房是破了點,我這個廠長也是夠憔悴的,且衣冠不整,但是請看看我們的塑料花,還有我們所設計的新品種,我相信質量可以證明一切,歡迎你們到我們的廠來參觀。代理商驚奇地看着這個誠實勇敢的年輕人,以及他生產的優質塑料花,他們為着這樣忠厚老實而又優秀的創業者而自豪,到「長江塑料廠」去參觀訂貨。

張茵和李嘉誠的創業事例告訴我們,對於企業來說,誠信是一種資源,是企業經濟發展的一種無形的推動力,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一個企業信用不好,就很難生存發展。商場如戰場,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制高點,取決於決策者是否善於運籌帷握和曉勇善戰,如果一個決策者言而無信,漠視合作者和消費者的要求,以次充好,坑蒙拐騙,簽字不認,欠債不還,那麼等待那個企業與經營者的只有被淘汰出局這一條出路。

早在2006年的時候張茵以270億的身價成為中國首富,但是她說,自己並不在意在富豪榜上的突出排名,也不擔心一些上榜富豪往往被內地稅務和其它部門盯上的情況。「我並不害怕,我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賺來的。作為上市公司,我們非常透明。」

張茵的誠信不僅體現在她與客戶的商業交往中,更體現在她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上。

位於江蘇太倉的玖龍造紙基地,在張茵的領導下其環保概念就顯得尤其突出,為了保護周邊環境,企業在引進世界最先進生產流水線的同時,捨得用總投資的17%投向環保,做到了污水處理排放各項指標優於國家標準。2008年年初,被太倉市環保局授予首批「環保誠信企業」。

張茵表示:「在環保問題上,我認為最難得的就是自覺,那是一種責任。」

「重諾守信,人必近之;狡詐欺矇,人必遠之」。誠信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風格,一種君子作風,一種做人最高的精神境界。因為誠信,海爾舉起了真誠到永遠的大旗;因為誠信,萊茵河畔盪起了滾滾的海爾浪潮;因為誠信,玖龍紙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也是因為誠信,中華民族才能躋身世界民族之林。在我們人生的背囊中,誠信始終是前行的最好武器。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我們更應該選擇誠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老闆沉思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國老闆沉思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專註,成功的代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