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向零歲的可能性挑戰

第六章 向零歲的可能性挑戰

給幼兒"要素"

在上一章中,我已向大家做了介紹:一個幼小的嬰兒能看着漢字念出"八面六臂"的

讀音來,當你看到這種情形時,你作何感想呢?肯定會有不少人這麼想:幼兒不懂意思,

能讀出這樣的漢字又能怎麼樣?

事實上還真有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也頗感為難。因為我不

能肯定:孩子從小記住的漢字會在將來什麼時候派上用場。這樣一來,也許就會有人接

著追問:那麼,教幼兒這些不是白費力氣嗎?而我想說的是:請等一等!我認為,現在

就斷言:這事情對嬰兒徒勞,那事情對嬰兒沒用的說法未免操之過急。

我覺得,如果嬰幼兒在不斷吸收的話,我們就應該多給他"材料",而不應該考慮這

"材料"他需不需要。"材料"不見得非要局限於漢字,可以盡量拓寬到九九表、外語和音

樂上。只要嬰幼兒感興趣,他就會不斷吸收。

嬰幼兒掌握的這些"材料"將成為他們日後接觸新事物的基礎,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

想着這些"材料"會在什麼時候派上多大的用場。

據說,人腦的細胞數有140億個,其中真正用的細胞只有百分之幾。這我已在前面

說過。假如人腦所使用的細胞數再增加0.1%,情況又會怎麼樣呢?情況難以想像。也許

會給人的可能性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甚至大家會認為:沒有使用的腦細胞在幫助使用的腦細胞起作用。可是,我們為什

么不能主動的使用沒有使用的腦細胞呢?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也正是我之所以考慮幼兒

教育的動因之一。可是,對幼兒進行教育會不會造成不良的後果呢?帶着這個問題,我

也曾經向大腦生理學的專家諮詢過。

我的提問是:讓孩子"學習",孩子的大腦能承受得了么?他會不會象大人那樣得神

經衰弱?

專家告訴我說:"絕對不會。如果孩子不喜歡,他會拒絕接受那樣的'教育'。只要

孩子沒有膩煩的情緒,就沒有必要擔心教的太多。"

另外,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的知識,而且要培養孩子的感性,因此,我覺得,在某

種意義上,大家不妨考慮給孩子以感性"材料"的問題。

這個例子並非前面所說的諺語"耳濡目染,不學自會。"但是,如果周圍的大人經常

在佛龕前雙手合十,那麼看着大人拜佛長大的幼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拜上佛來。在佛龕

前雙手合十的行為是反應信仰的"材料"。如果打小就向人灌輸這樣一種"材料",他就可

能對某種超人類的力量表示敬畏,或者在將來信奉上基督教。信仰,是人一生的精神支

柱。我想這種說法絕對不會錯。

通過類型教育發展孩子潛能的三個要點

我想,通過上述的說明大家已經明白:類型教育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教育思維和

方法。它和以前被成為"教育"的"教育"完全不同。在這個意義上,我堅信:類型教育一

定會給教育帶來革命。

既然類型教育是一個嶄新的教育方法,那麼它能讓零歲的嬰兒產生多大的能力呢?

還有,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推動類型教育呢?所有這些問題,說老實話,現在還是一

個未知數。但是,我確信,嬰兒沒能通過以前教育引導出來的能力能通過類型教育將它

引導出來。

前面所介紹的漢字卡片形式,實際上就是我和母親們為探索類型教育可能性所作的

一種嘗試。雖說是一種嘗試,但由於現在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大部分的具體實踐方法

還是根據各位母親的個人判斷來作出的。

因此,現在的類型教育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式和方法。規定"什麼時候應該怎麼做"。

但是有三點很重要,希望大家務必知道。

第一,給嬰兒的材料要多次重複。第二,不用進行解釋和說明。第三,不要急於求

成。

只要能夠充分理解這三點,那麼任何一位母親都能對自己的孩子進行類型教育了。

"重複、重複、再重複"是幼兒教育的根本

第一是重複的效果。任何事情,只要重複嬰兒就能吸收。

這一點已得到證實,而且我在前面也作了介紹。嬰兒對被重複的"材料"具有非凡的

"記憶能力",這一點是大人所望塵莫及的。而且嬰兒記憶事物也不會覺得費力。

另外,嬰兒對事物沒有難易之分。"這對幼兒太難啦,還沒有必要讓他去記",這完

全是大人的感覺。其實對嬰兒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件因為難而記不住的事物。

如果再重新看一看鈴木鎮一先生的研究,我們就能夠清楚的看到這一點:一個打從

娘胎開始就反覆聽本國語(日本語)的人,對本國語言具有非凡的記憶能力。每天反覆

聽優美的音樂,任何一個孩子在此環境之下都會熟練地彈奏優美的巴赫和莫扎特。

經常聽人說:兄弟兩人,大的孩子練小提琴,小的在一旁看着、聽着。當小的孩子

長大後學小提琴時,他會很快趕上並超過大的孩子。這是因為,對小的孩子而言,大孩

子所彈奏的小提琴成了他學習小提琴的良好環境。

對於說日語,所有的日本人都不會覺得困難或者簡單。因為,他們在聽大人的重複

交談當中,自然而然地就把它給掌握了。

同樣,對嬰兒也沒有好壞之分。

孩子不會知道:記住這些東西有用沒有,或者因為這事不好就趕緊把它忘掉。因此,

如果光給嬰兒壞的事物,他就會不斷地記住壞的事物。

教幼兒的時候,請不要說明

類型教育的第二點是:"不要說明和解釋"。以前,教育重視對含義的理解,認為死

記硬背不能叫教育。但是,也有不經過死記硬背就記不住,或者不經過死記硬背就記不

好的事情。

總之,我們應該把通過理解去記憶的東西和通過死記硬背去記憶的東西區別開來。

我認為,"理解性教育"只有在孩子進入小學后才能顯示出它的效果來。也就是說,六歲

前後是左腦和右腦進行優勢轉換的時期。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在幼兒階段灌輸到他的腦

子裏的東西也會隨着他年齡的增長而得到理解。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我得到母親們的協助並開始做漢字卡片嘗試的時候,也曾特彆強調了這一點。

在給孩子看卡片的時候,我要求母親們不要做任何"解釋",如說:"這個字是愛,

那個字是情,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愛情"等等。

但是,我們不能說因為這個漢字是通過類型重複教給孩子的,就指望孩子能馬上明

白它的含義。因為即使是漢字,也有遠近之分。如果這些漢字象"耳"、"鼻"那樣離孩子

身邊比較近,孩子就有可能較快地掌握它的含義。但如果這些漢字象"八面六臂"那樣離

孩子的身邊比較遠,孩子不到一定的年齡就很難掌握它的含義。不過孩子一旦明白它的

含義,它就會被孩子牢牢地記住。

雖然對漢字進行類型教育的嘗試才剛剛起步,但是,從前面的美輪子的事例來看,

我確信這種方法是正確的。如果人長大了才學習漢字,他就要對漢字進行理解。這樣一

來,要掌握漢字,他就必須付出比小的時候多出好幾倍的努力。

總而言之,對與一個通過類型認識來接受各種事物的嬰兒來講,他的"學習"和"記

憶"沒有道理可言。嬰兒記住母親的長相和聲音也沒有經過任何的說明和理解。

以往的"教育"觀認為:不講明意思就讓人死記硬背的方式最不可取,它屬於"填鴨"

式的教育。

但是,如果我們拘泥於以往的教育觀,把"理解"看作金科玉律,那麼等到孩子有了

理解能力的時候,我們恐怕已經把孩子重要的時期給耽誤了。這正是我最擔心的事情。

也就是說,當我們覺得驚訝:為什麼孩子能猜對公司名稱和汽車種類的時候,我們就已

經錯過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時期。

因為孩子不需要理解和說明,所以,類型教育的類型可以是任何事物。既可以是具

體事物的名稱,也可以是抽象的單詞。因為孩子不需要理解,所以無所謂困難和容易。

一個沒有形成獨立判斷的嬰兒對周圍反覆出現的事物,能毫不保留地予以吸收。

既然播下了種子,我們就要耐心地等待

類型教育的第三點是:不要急於求成。換句話來說,就是:不要急於謀求教育的效

果。

例如,當我們給嬰兒讀畫冊並讓他去聽的時候,我們不能指望嬰兒能給我們談什麼

感想,因此也許就會有人覺得不安,他到底懂不懂呢?我給他讀有沒有意義呢?即使是

用漢字卡片對零歲嬰兒進行"類型教育",我們也不能指望馬上出現結果。

零歲教育也不可能一有"輸入"就能看到"輸出",這一點務必請母親們好好理解。正

如記憶和理解必須分開考慮一樣,"輸入"和"輸出"也必須分開考慮。因為"輸入"之後要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輸出"。正因為不能馬上看出"輸出",所以才使以往的教育

專家們產生了誤解,他們認為:給小孩子"輸入"是白白浪費功夫。我要說:正是因為他

們的這種看法才造成了以往教育的重大過失。

我們經常能看到母親考問孩子的情形。當一個母親在教孩子讀音的時候,她會這樣

問孩子:"那個字,你知道怎麼讀嗎?"如果通過考問能增加孩子的興趣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是這種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正記住的心思則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果大人急於求成,孩

子好不容易萌發的好奇心就會受到打擊。

當合適的時期到來時,類型教育才會開花結果。如果孩子有了理解能力,我相信,

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以前所記住的"材料"。而且,這種理解不能強求,而只能靠孩子

自身的能力去實現。我希望母親和嬰兒接觸時,應該嬰兒具有旺盛的吸收能力,而不應

該只圖眼前的效果。

現在再回來談美輪子。美輪子的母親嚴格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不做任何"解說",只

是翻來覆去地給嬰兒看卡片、讀卡片。根據記錄來看,美輪子能夠自行理解的漢字在不

斷增加。下面,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一則記錄。

母親和美輪子一起玩的時候,想起美輪子小時候的事,單手把她抱到腰上,說"蟬"。

母親有很長時間沒有這麼說了。以前母親能夠輕鬆地把美輪子抱起來的時候,就管這種

單手摟抱的姿勢叫"蟬"。確實,這種摟抱姿勢讓人聯想到爬在樹上的"蟬"。

當美輪子聽到母親說"蟬"的時候,她立刻就用手指著放在立體聲音響上面的漢字卡

片盒,並大叫"蟬,蟬"。當把卡片交給她的時候,她就在上面一張一張地找。據說,當

她找到"蟬"的時候,她十分高興。當然,這個時候美輪子還不能把漢字中的"蟬"與昆蟲

中蟬聯繫在一起。但是,她卻把在嬰兒時期通過類型認識掌握的單手摟抱姿勢和漢字的

"蟬"聯繫到了一起。這不也可以說是美輪子對漢字含義的獨特的理解嗎?

只發展智能的教育不叫教育

剛才向大家談到了"類型教育"的三大要點,現在,我還想向大家再強調一點。那就

是:"類型教育"要培養什麼?這一點,我希望大家認真考慮。

我在前面曾經多次講過,類型教育的類型範圍很廣,從漢字、外語到生活態度,從

看得見的東西到看不見的東西無所不包,而且對孩子沒有難易之分。

例如,母親經常對嬰兒溫柔呵護,充滿愛意,這樣一來,嬰兒就能通過類型認識去

感受母親的愛,並對它進行吸收。當然,嬰兒不明白這就是"愛"。可是,當嬰兒長大后

知道"愛"的單詞時,他就明白什麼叫做愛,並通過切身的感受去深深理解它。這時候,

他對愛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對字面的抽象理解上。

但是,如果嬰兒在這個時期沒有接受類型教育,即使他以後長大了也很難真正理解

"愛"。而且即使他心裏明白也不會有愛的行為。這是因為他沒有學到愛的行為。

談到"教育",常常會使我們往智力發展的方面去考慮。但是作為人,作為社會的一

員,為了生存,就要在可能的時期里,通過類型教育培養"必備"的能力。

在這裏,我希望大家認真對待"家教"的問題。說到家教,似乎會給大家一種責怪孩

子和哄勸孩子的印象。如讓孩子這樣做,不許孩子那樣做等等。其實,父母沒有必要這

么辛苦。如果父母在孩子零歲的時候,就開始給他一種環境並讓他不斷接觸這種環境,

那麼孩子長大后就會自然有家教。這樣一來,家教的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我們不能把人和猴子混為一談,但是我認為猴子的做法對人進行家教是有參考價值

的。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猴子的育兒方法告訴我們:"既要關心又要放手"

1984年冬天,東京地區的降雪比往年要多得多。好不容易盼到春天來臨時,大家才

總算鬆了一口氣。可是,在東京高尾自然動植物園(現在的高尾山猴園野草園)的猴山

上卻發生了一件大事情。前一年,在猴山上出生了八隻猴崽。通常,一到春天這些猴崽

便能爬樹、過鋼索,活蹦亂跳的。可是那年的猴崽只有兩隻正常,其餘六隻既不能爬樹

也不能過鋼索。

這六隻猴崽先是有兩隻很快恢復了正常,接着又治好兩隻。最後只剩下兩隻重病的,

但終后據說也能爬樹了。為了使這六隻猴子恢復正常,在它們身上似乎發生了不少故事。

根據當時園長井本洋司的觀察,他發現:在猴子當中也有擅長養孩子的母猴和找不

到養孩子感覺的"缺陷媽媽"。在高尾山猴山中最會養孩子的是一隻叫做史密的母猴。剛

才已經談到,在同年出生的八隻猴子當中,出現了有六隻猴子不能爬樹的異常狀況,那

兩隻正常的猴子,一隻是史密的孩子,另一隻是她的孫子。可是,為什麼史密的家族成

員能健康成長呢?

那年的冬天,雪下得很多,一有積雪,猴王就肯定會第一個跑出去,為別的猴子踏

出一條雪道來,以方便猴子們行走。去飼料場有必要建這麼一條雪道,於是猴王給大家

踏了一條雪道。雪道建成后,史密又在上面重新踏了一遍,以方便孩子們行走。隨後,

史密就讓自己的孩子在雪中行走。

但是,別的母猴並沒有這樣做。在帶孩子去飼料場的途中,她們或者抱着孩子,或

者背着孩子。順便說一句,在所有的母猴當中,只有史密是野生猴子,有過在雪中行走

的經驗。其他母猴均在東京出生,沒有在雪中行走的經驗。

猴子一天要去兩次飼料場。也就是說,史密的孩子每天要在雪地上行走兩個來回,

而其他孩子在整個冬天都不走路。走路與不走路的差異,一到春天便顯現出來。它形成

了發育正常和發育緩慢的區別。

不讓孩子自己走路的母猴們,可能是怕孩子可憐。擔心冰冷的雪道會凍壞自己幼小

的孩子,或者擔心孩子會在上面摔倒。母猴們真正的心思,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

肯定的,那就是怕自己孩子冒風險。然而,這種過分保護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它妨礙了

猴崽的生長發育。看來,過分保護的危害,不僅人有,而且猴子也有,並且完全一樣。

我認為,零歲兒童的類型教育能否順利進行,關係到母嬰之間能否建立牢靠的心理

紐帶關係問題。其實,母親對嬰兒滿懷愛心的接觸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類型教育。因此,

我們說:母親對孩子的嬌寵不是一件好事。

特別是在家教方面,教給孩子不能做什麼很重要。因此,有時候也需要對孩子嚴厲

一些。我不主張大家學習猴子、模仿猴子,但是母猴史密成功養育猴崽的經值得驗大家

借鑒。史密為猴崽着想,先踏出一條雪道,然後讓猴崽在上面進行艱難的行走體驗。這

種既關心孩子又撒手不管的做法是我們對孩子進行家教時的參考。

話說高尾山猴山上的六隻小猴沒有得到正常的生長發育。照看着六隻小猴的,是一

只叫鈴迦的兩歲母猴。據說,井本給鈴迦起了一個外號,叫"猴山保母"。鈴迦把不會走

路的六隻猴崽招集到一起玩耍,並教他們如何爬樹,如何做爬輪胎練習。為了使猴崽們

能學會走路,鈴迦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在鈴迦的照看下,走不好路的六隻小猴也一個個學會了走路。其中一隻叫"丸"的猴

仔到頭來也沒學會走路。這隻猴仔與其說是不會走路,倒不如說是不想走路。無論鈴迦

怎麼勸它玩,它就是不和大家一起玩,整天坐着。

或許是因為猴王再也看不過去了,它開始背着丸走。其實,丸的父親就是猴王。通

常,養育猴仔的工作由母猴全權負責,公猴什麼都不幹。聽井本先生說,猴王親自插手

教育子女的事情是極為少見的。

猴王背丸背了將近一個月,但是丸還是不肯自己走路。一天井本他們看到,猴王把

丸從一個高約1米2、3的石牆上推了下去。猴王彷彿在說:"你撒嬌也要適可而止"。

據說,丸的額頭撞到岩石上,流出鮮血,吱吱吱地哭。井本他們一直注視着,想知

道事態的發展。可是,猴王壓根就沒有要幫助丸的意思。其它的猴子也很擔心,想過來

幫忙又不敢過來,因為猴王虎視耽耽地看着。

丸無論怎麼哭都無濟於事,沒有一隻猴子來幫助它。這時候,它開始意識到:它必

須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於是,它選擇了一處最容易爬的地方,吃力地爬上了石牆。

丸爬上來后,猴王就馬上和顏悅色地把它抱了起來,用舌頭舔它出血的額頭,給它

療傷。自從有了這次事件以後,據說,丸也開始能夠走路了。看來,不僅"獅子會甩落

自己的孩子",而且"猴子也會甩落自己的孩子"。如果沒有猴王的嚴厲"處罰",恐怕丸

到現在還不會走路。

聽罷松本先生的講述,使我感慨萬千。看來,猴子有時候也需要嚴厲的家教。這一

點和人完全一樣。

家教從一歲之前開始為好

最近,對於孩子的家教問題眾說紛紜。"家教"可以在維持社會生活的基礎上,使自

己的行為不至於給他人造成麻煩。例如,見面打招呼,保持儀錶整潔以免給他人造成不

快。這些行為,如果是零歲的嬰兒,他可以輕輕鬆鬆地把它們當作一種習慣去掌握,而

且自己也不覺得費勁。

但是,當孩子超過三、四歲以後,孩子就很難把家教當作一種習慣去掌握。逐一說

明道理然後讓孩子採取符合家教的行為,不僅教的人很累,而且被教的人也很難輕易掌

握。本來,家教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講的,它的目的是讓你知道怎樣去做。

這些暫且不去說它。最近,父母們不再親自管教孩子。其原因之一是,說到家教會

給人一種灰暗的印象,讓人聯想到"懲處"和"處罰"。有些父母,他們不忍心處罰自己的

孩子。擔心自己嚴厲的管教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孩子留下難以磨滅的壞印象。所

以他們在管教孩子時畏手畏腳。

但是,父母為什麼要懲處孩子呢?是因為孩子到了三、四歲以後,父母才開始對他

們進行家教,而孩子不會,於是父母就對他實施了強制性的行為。但如果孩子的家教從

零歲開始,那麼即使父母不懲處他,他也能很好地掌握。不,與其從零歲開始,倒不如

從孩子尚未出世之前開始,父母就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反反覆復示範一種良好的行為

模式。當孩子能夠模仿的時候,父母就要真心地表揚他,直到他能真正掌握為止。

相反,當孩子的行為與家教不相符時,父母就要耐心幫助孩子改正,直到孩子掌握

為止。另外,雖然人不是猴子,但是當孩子面臨着生命延續等重大問題時,父母也有必

要採取嚴厲的措施。

這樣看來,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本身便是"家教"。

我多次談到,要取得零歲教育實踐的成功,其鑰匙掌握在母親的手中。只要母親有

愛心、有熱情,就一定能夠培養人,創造人。

有些東西是三歲以後學不到的

諺語云:"受教於孩子"。最近,我從一個四歲的孩子身上學會了一件事。我從老早

開始,就一直住在市中心的公寓裏。和別人一樣,見到了左鄰右舍,我也只是默默地行

禮,很少互相打招呼。

有一天,一位搬來和我家同住一樓層的小男孩沖我說:"早上好!"我正猶豫着要不

要向別人打招呼的一剎那,小男孩卻向我打了招呼。於是,我也沖他說了句"早上好!"。

那一天,我的心情顯得格外的爽快。從那以來,我一見到鄰居,就主動地向他們打招呼,

而且和那小男孩還成了好朋友。

最近,能向小男孩那樣主動打招呼的孩子並不多見,因此我對小男孩的事情十分感

興趣,問小男孩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小男孩的。他們若無其事地告訴我:他們並沒有特意

教給孩子什麼,只是從懷上他以後開始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早上起床說"早上好!",晚

上睡覺說:"晚安!"。我覺得:這就是通過類型教育進行家教的基本原則。

當然,小男孩才四歲,他不可能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跟人打招呼。但是,他卻能把打

招呼付諸於行動,能夠行動,正是在家教當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一點。

不僅打招呼如此,而且"體諒他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在中小學當中出現的"

欺凌"問題。有人指出:要根絕"欺凌"現象,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體諒他人的痛苦和悲

傷。

確實如此。我們應該對孩子諄諄教導,讓他們"多多體諒他人"。可是,如果我們這

么做了,孩子就真的能夠體諒他人嗎?我想,很難。

這是因為,體諒他人、對他人好一點不是通過講道理就能學會的。

如果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家庭,父母之間相互體諒,尊重老人,那麼即使不用語言去

教,嬰兒也能自然而然地學會父母的行為方式和說話方式。等嬰兒長大以後,父母的行

為方式就會再現在孩子身上,使孩子成為一個溫柔體貼的人。

人們常說,孩子的能力、個性和愛好等等都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堅信:這些因素

並非天生,而是因為人生下來后,他受到的類型教育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

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問題一直是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所討論的問題。

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久保田競先生說:人不存在能力基因遺傳的問題。確實,遺

傳因素對人的能力和性格不構成決定性的影響。

退一步而言,假如遺傳對能力產生影響,遺傳能力也只不過是裝入能力的容器。遺

傳能力不是指能力本身,而是指容器的大小。因此,不管它是多大的容器(遺傳性能

力),如果它沒裝進多少東西,那麼它就比不上裝滿東西的小容器。

我們大人往往會把能力的問題說成是遺傳的問題。孩子在學校取得了一點成績,大

家就說:"孩子的父母都是東大畢業的,腦子好。"當孩子考試考不好時,父母就說:"

孩子象我,不愛學習,我有什麼辦法呢?"總子,大家總是以遺傳為借口,把問題推到

不能解決的境地。

與其這麼說,倒不如說孩子的能力和性格與遺傳無關。我相信,遺傳不會對孩子的

能力和性格產生任何實際性損害。至少,如果想讓孩子具備發展的可能性,哪怕有百分

之幾的因素屬於遺傳或者先天的,我們也要把孩子的成長看作是環境的產物。這樣一來,

它不僅對孩子,對父母,甚至對社會都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類型教育時只有母親才能夠做到

在前面,我就類型教育向大家做了各種說明,最後我想向大家強調一點。那就是:

類型教育的鑰匙掌握在母親的手中。

一歲以前的嬰兒有多大的接受能力和潛在能力?通過類型教育,嬰兒有多少"能力"

可以開發出來?這些問題,在現階段我們還一無所知。但是有一點我敢肯定,那就是:

能夠開發嬰兒"能力"的只有母親,而不是心理學者和教育學者等教育專家。

以前人們對零歲嬰兒的研究完全是一片空白。這麼說,決不是危言聳聽。零歲研究

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嬰兒的大多數事情只有母親能明白。

在前面,我向大家介紹過一則狗的故事。小甜餅從生下來的第12天開始就被人從狗

媽媽的身邊搶走。當他三周后再回來時,它的性格與狗群的生活格格不入。連他的狗媽

媽都不承認他是自己的孩子,他受到了歧視。從這則故事上,我並不指望大家馬上就能

得出什麼教訓來。但是,我們卻不得不考慮母子的關係問題。即便有血緣關係,一旦母

子的聯繫紐帶被切斷,她要修復起來也很困難。這一現象已從狗的身上清清楚楚地顯現

出來。

這種母子關係在零歲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類型教育從零歲開始,其主角一個

是嬰兒,而另一個則是母親。要順利啟動類型教育,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即嬰兒和母

親的心靈紐帶必須牢牢地連接在一起。

最近,終於有學者和研究人員開始研究零歲的問題,但他們對嬰兒的認識還很不充

分。而且,同時零歲的嬰兒,其情況也並不完全相同。在嬰兒未出事之前,她的父母是

如何想的對她又說了些什麼?這些情況的差異,使得嬰兒從出生前開始就各不相同。最

能了解嬰兒,並能根據嬰兒情況進行類型教育的,除了嬰兒的母親之外沒有有別人。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媽媽們開始覺得困難,不知道自己的外出工作好,

還是在家養孩子好。甚至,有的媽媽還覺得:在家養孩子是一種犧牲。這種想法毫無道

理。

在這之前,我已反覆多次地說過,零歲是創造人的重要時期。坦白地說,在世界上

有哪一項工作比得上創造人的工作更偉大呢?

世上的媽媽們,我希望你們對養兒育女的工作充滿自豪,希望你們用愛心溫暖懷中

的襁褓。這種事情,有許多媽媽們都做到了,根本不用我去說它。媽媽的深愛和心息相

通的類型教育,可以給嬰兒無限發展的可能性。這一點,我希望有更多的女性能夠明白,

哪怕是只多一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零歲教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童話故事 零歲教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向零歲的可能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