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虯髯客

二 虯髯客

《虯髯客傳》一文虎虎有生氣,或者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我一直很喜愛這篇文章。高中一年級那年,在浙江麗水碧湖就讀,曾寫過一篇《虯髯客傳的考證和欣賞》,登在學校的壁報上,明報總經理沈寶新兄和我那時是同班同學,不知他還記得這篇舊文否?當時學校圖書館中書籍無多,自己又幼稚無識,所謂「考證」,只是胡說八道而已,主要考證該傳的作者是杜光庭還是張說,因為典籍所傳,有此兩說,結論是杜光庭說證據較多。其時教高中三年級國文的老師錢南揚先生是研究元曲的名家,居然對此文頗加讚揚。小孩子學寫文章得老師贊好,自然深以為喜。二十餘年來,每翻到《虯髯客傳》,往往又重讀一遍。

這篇傳奇為現代的武俠小說開了許多道路。有歷史的背景而又不完全依照歷史;有男女青年的戀愛;男的是豪傑,而女的是美人(「乃十八九佳麗人也」);有深夜的化裝逃亡;有權相的追捕;有小客棧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氣相投的一見如故;有尋仇十年而終於食其心肝的虯髯漢子;有神秘而見識高超的道人;有酒樓上的約會和坊曲小宅中的密謀大事;有大量財富和慷慨的贈送;有神氣清朗、顧盼煒如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驢子、馬匹、匕首和人頭;有弈棋和盛筵;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的大戰;有兵法的傳授……所有這一切,在當代的武俠小說中,我們不是常常讀到嗎?這許多事情或實敘或虛寫,所用筆墨卻只不過兩千字。每一個人物,每一件事,都寫得生動有致。藝術手腕的精鍊真是驚人。當代武俠小說用到數十萬字,也未必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紅拂女張氏是位長頭髮姑娘,傳中說到和虯髯客邂逅的情形:「張氏以髮長委地,立梳床前。公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虯,乘蹇驢而來,投革囊於爐前,取枕欹卧,看張梳頭。公怒甚,未決,猶親刷馬。張熟視其面,一手握髮,一手映身搖示公,令勿怒,急急梳頭畢,襝衽前問其姓。」真是雄奇瑰麗,不可方物。

虯髯客的革囊中有一個人頭,他說:「此人天下負心者,銜之十年,今始獲之,吾憾釋矣。」這個負心的人到底做了甚麼事而使虯髯客如此痛恨,似可鋪敘成為一篇短篇小說。我又曾想,可以用一些心理學上的材料,描寫虯髯客對於長頭髮的美貌少女有特別偏愛。很明顯,虯髯客對李靖的眷顧,完全是起因於對紅拂女的喜愛,只是英雄豪傑義氣為重,壓抑了心中的情意而已。由於愛屋及烏,於是盡量幫助李靖,其實真正的出發點,還是在愛護紅拂女。我國傳統的觀念認為,愛上別人的妻子是不應該的,正面人物決計不可有這種心理,然而寫現代小說,非但不必有這種顧忌,反應去努力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

但《虯髯客傳》實在寫得太好,不提負心的人如何負心,留下了豐富的想像餘地:虯髯客對紅拂女的情意表現得十分隱晦,也自有他可愛的地方。再加鋪敘,未免是蛇足了。杜光庭是浙江縉雲人,是個道士,學道於五台山。在唐朝為內供奉,後來入蜀,在王建朝中做金紫光祿大夫、諫議大夫的官。王建死後,在後主朝中被封為傳真天師、崇真觀大學士,後來退休,隱居青城山,號東瀛子,到八十五歲才死,著作甚多。

據正史,李靖是隋朝大將韓擒虎的外甥,祖父和父親都是隋朝大官,和楊素向來熟識。楊素很重視他的才能,常指著自己的椅子說:「這張椅子將來總是你坐的。」《舊唐書》說他「姿貌瑰偉」,可見是個美少年。

《新唐書·李靖傳》中說:「世言靖精風角鳥占、雲侵孤虛之術,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臨機果,料敵明,根於忠智而已。俗人傳著,怪詭礻幾祥,皆不足信。」李靖南平蕭銑、輔公祏,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渾,於唐武功第一,在當時便有種種傳聞,說他精通異術。

唐人傳奇《李衛公別傳》中寫李靖代龍王施雨,褚人獲的《隋唐演義》中引用了這故事,《說唐》更把李靖寫成是個會騰雲駕霧的神仙「風塵三俠」的故事,後世有不少人寫過,更是畫家所愛用的題材。根據這故事而作成戲曲的,明代張鳳翼和張太和都有《紅拂記》,凌濛初有《虯髯翁》。但後人的鋪演,都寫不出原作的神韻。

鄭振鐸在《中國文學史》中認為陳忱《后水滸傳》寫李俊等到海外為王,是受了《虯髯客傳》的影響,頗有見地。然而他說《虯髯客傳》「是一篇荒唐不經的道士氣息很重的傳奇文」,以「荒唐不經」四字來評論這「唐代第一篇短篇小說」

(胡適的意見),讀文學而去注重故事的是否真實,完全不珍視它的文學價值,也未免有些「荒唐不經」了。

歷史上的名將當然總是勝多敗少,但李靖一生似乎從未打過敗仗,那確是古今中外極罕有的事。可是他一生之中,也遇過二次大險。

第一次,他還在隋朝做小官,發覺李淵有造反的跡象,便要到江都去向隋煬帝告發,因道路不通而止。李淵取得長安后,捉住了李靖要斬。李靖大叫:「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覺得他言詞很有氣概,李世民又代為說項,於是饒了他。這是正史上所記載李靖結識、追隨李世民的開始。

李淵做皇帝后,派李靖攻蕭銑,因兵少而無進展。李淵還記着他當年要告發自己造反的舊怨,暗下命令,叫峽州都督許紹殺了他。許紹知道李靖有才能,極力代為求情。不久,李靖以八百兵大破冉肇則,俘虜五千餘人。李淵大喜,對眾公卿說:「使功不如使過,這一次做對了。」有功的人恃功而驕,往往誤事,而存心贖罪之人,小心謹慎,全力以赴,成功的機會反大,那便是所謂「使功不如使過」。李淵於是親筆寫了一封敕書給李靖,說:「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其實說「久忘之矣」,畢竟還是不忘,只不過鄭重聲明以後不再計較而已,所以在慰勞他的文書中說:「卿竭誠儘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

但最危險的一次,還是在他大破突厥之後。突厥是唐朝的大敵,武力十分強盛。李淵初起兵時,不得不向之稱臣,唐朝君臣都引為奇恥大辱。李世民削平群雄,統一天下,突厥卻一再來犯,有一次一直攻到京城之外的渭水邊,李世民只得干冒大險,親自出馬與之結盟。李靖居然將之打得一蹶不振,全國上下的興奮可想而知。當時太宗大喜之下,大赦天下,下旨遍賜百姓酒肉,全國狂歡五日。(突厥人後來逐漸西遷,在西方建立了土耳其帝國。李靖這一個大勝仗,對於歐洲歷史都有極重大的影響。我在記土耳其之游的《憂鬱的突厥武士們》一文中曾有提到。)

李靖立下這樣的大功,班師回朝,哪知御史大夫立即就彈劾他,罪名是:「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這實在是個莫名其妙的罪名。太宗卻對李靖大加責備。李靖很是聰明,知道自己立功太大,皇帝內心一定不喜歡,御史大夫的彈劾,不過是揣摩了皇帝的心理來跟自己過不去而已,當下並不聲辯,只是連連磕頭,狠狠的自我批評一番。唐太宗這才高興了,說:「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反而因罪被殺。朕則不然,當致公之罪,錄公之勛。」於是加官頒賞。

後來李靖繼續立功,但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從來不敢攬權。《舊唐書》說:「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然似不能言。」又說他:「臨戎出師,凜然威斷;位重能避,功成益謙。」所以直到七十九歲老死,並沒被皇帝鬥倒斗垮。《舊唐書》論二李(衛國公李靖、英國公李勣),贊曰:「功以懋賞,震主則危。辭祿避位,除猜破疑。功定華夷,志懷忠義。白首平戎,賢哉英衛。」

唐人韋端符《衛公故物記》一文,記載在李靖的後裔處見到李靖遺留的一些故物,有李世民的賜書二十通,其中有幾封詔書是李靖病重時的慰問信。一封中說:「有晝夜視公病大老嫗,令一人來,吾欲熟知起居狀。」(派一名日夜照料你病的老看護來,我要親自問她,好詳細知道你病勢如河)可見李世民直到李靖逝世,始終對他極好,詔書中稱之為「公」,甚有禮貌。

研究中國歷史上這些大人物的心理和個性,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千百年來物質生活雖然改變極大,但人的心理、對權力之爭奪和保持的種種方法,還是極少有甚麼改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十三劍客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統武俠 三十三劍客圖
上一章下一章

二 虯髯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