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兩宮之爭

第142章 兩宮之爭

董老太后,老年喪子,在悲慟之餘,又見大將軍府眾人,獨攬朝政。

董家余部,日益式微。

大將軍何進,更是權傾朝野。

眾人見少帝唯唯諾諾,朝臣們更是囂張跋扈。

何進掌朝三月,地位日益穩固,朝堂之上,一言九鼎。

號令百官,莫敢不從。

董老太后遷居永安宮后。

就派遣心腹,傳詔張讓等十常侍,秘密進宮,以秘法應對,咄咄逼人的大將軍何進。

接到董老太后的宣詔,張讓等人,匆匆忙忙的,進入了永安宮。

董老太后說:「何進和他妹妹,要不是因為我的抬舉,他們怎會有今天呢?」

現在她的兒子,做了皇帝。

內外臣僚,都是何家的心腹,何家權勢太重了,我應該怎麼對付他們呢?

張讓說:「娘娘您,可以親自臨朝,垂簾聽政!」

加封皇次子劉協,為陳留王。

加封國舅董重大官,並掌握軍權。

重用我等十常侍,與會朝政,則大事可圖。

董老太后聽了,張讓等人的話之後,心中大喜。

第二天,就是大朝會之期。

董老太后,擺駕溫德殿,頒佈懿旨:

加封皇次子劉協,為陳留王。

國舅董重為驃騎將軍。

張讓等十常侍,共同干預朝政。

何太后見董老太后專權,為了避免婆媳矛盾,更想要趁機,緩和婆媳關係。

於是,她就在長秋宮中,專門擺設宴席,邀請董老太后赴宴。

酒至半酣,何太後站起了身來之後,就對董老太后,拱手拜了拜,隨後又說:「媽,我們都是婦道人家,不適合參預朝政。」

前漢初年,高祖的髮妻呂太后,因為掌握重權,所以迫害重臣,順者昌,逆者亡。

然而到了最後,宗族一共千餘口人,都被斬殺棄市。

現在的我們,本是孀居之人。應當深居九重宮內,以免讓人閑話。

朝廷大事,可由大臣元老們,自行商議,這才是國家的大幸。

希望您能夠,聽我一句勸。

董老太后聽完之後,怒不可遏的說:「你因為嫉妒之心,所以用鴆酒,毒死了王美人,你真以為行事機密,大家都不知道,你的惡毒心腸嗎?」

現在又倚仗着,你的兒子是皇帝,和你哥哥,大將軍何進的勢力,竟然敢胡言亂語!

我現在有董重掌宮禁,又有二十萬西涼鐵騎,作為外援。

想要殺掉你們兄妹,就象翻一下手掌那麼簡單!

何太后也大怒說:「媽,我以好言相勸,您反倒這麼說,如此這般,不識抬舉,倒是讓兒媳婦,何以自處呢?」

董老太后說:「你們兄妹,是殺豬宰羊出身,本是卑賤之人。哪裏會有什麼,高明的見識,竟然敢教訓起本宮來了呢?」

一對婆媳,爭吵不休!

張讓等十常侍,急忙上前,勸董老太后,迴轉永安宮。

何太后氣不過,連夜召何進入宮。

她把白天宴會上,與董老太后,爭吵的內容,全部訴說了一遍。

何太后說:「大將軍,董老太后,失去了兒子,一朝失勢之後,心裏極不平衡。萬一她胡作非為,代她受過的,就是你我兄妹二人了。得想個辦法,讓董老太后,絕了臨朝聽政的心思。」

何進說:「太後放心,只是這董老太后,事關國本大計。我也不好,自作主張。得與朝臣們,商議之後,再作定奪!」

何太后見何進,老成謀國,於是她就點了點頭,同意了這個建議。

何進回到府中,召集陳群商議此事。

陳群諫言說:「大將軍,董老太后,起於藩籬,咱們可以,拿這個大做文章呀!」

何進點了點頭,交給陳群去安排了。

再一次大朝會。

太傅王允表奏:

董老太后,原來是藩妃。不適合,久居永安宮中。

按祖制,應當送往河間府安置,限期離開洛陽城。

少帝劉辮,本來就沒有什麼主見。

更何況,他自幼離開了皇宮,與董老太后的血脈親情,幾乎斷絕了。

又有何太后,從旁教唆。

最主要的是,他嫉妒二弟劉協,自小集寵愛於一身。

即便是他成了少帝,兄弟見面的時候,劉協的氣場,依舊蓋過了他。

劉辮心中有恨,他想讓二弟劉協,也嘗一下,被人拋棄的滋味。

於是就問何進:「大將軍舅舅,董老太后,為老不尊,欺凌母后,編排是非。這份表奏,甚合朕意。你認為應該怎麼辦呢?」

新進的驃騎將軍董重,出列諫言說:「陛下,漢室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故事,為天子必修課。」

董重的言下之意,就是說少帝繼承漢統之後,也不能驅逐董老太后,以免落下一個,大不孝的罵名。

何進大怒說:「驃騎將軍,你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陛下的家事,你一個外臣,也敢妄加置喙嗎?」

劉辮想了想,決定任性一回。

親筆擬詔:

董老太后,非后入宮,不宜久住永安宮。

著河間舊府,擇地安置。

老太后儀冕,著有司收回。

欽此!

張讓領了詔書,前往永安宮宣詔。

董老太后,接過詔書之後,癱倒在地。

很久之後,她問張讓:「驃騎將軍董重,身居高位,為什麼不諫阻呢?」

張讓嘆了一口氣,朝臣大部,依附何進兄妹。

少數明哲保身的人,也恪守中立,不敢逾雷池半步。

驃騎將軍董重,孤立無援,獨木難支。

大將軍何進,更以安置董老太后,份屬皇家內部事務,應當由少帝,專斷獨行。

以此絕了朝臣們的,勸諫之心。

張讓等十常侍,本是皇家奴才,偶而干預朝政,那是向少帝表達忠心。

何進就算是不爽,也得忍讓三分。

然而在董老太后的,這件事情上,十常侍不敢造次。

若是發聲,被朝臣奏一個——以奴克主。

皇宮內外,就再也沒有,十常侍的立錐之地了。

董老太后譏諷說:「你們不敢說話,那西涼刺史董卓呢?」

董老太后最後的指望,就是董卓和二十萬西涼鐵騎。

張讓說:「先帝明詔,已經發出數月了,按理說應該來了呀?」

董老太后絕望了,看來她已經想明白了——董卓是故意的,讓董重做驃騎將軍,那不是和皇甫嵩強奪董卓兵權,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一步錯,步步錯。

董老太后,情緒激動;隨後暈倒,不省人事。

北軍的護衛隊,已經等候在永安宮的大門口之外了。

張讓只得強令左右,扶董老太后,卸了儀冕,送上馬車。

董老太后,在昏迷之中,就被送出了洛陽城。

這場兩宮之爭,以長秋宮的何太后,完勝而告終。

從此少帝後宮,何太后獨攬大權。

再說西涼刺史董卓,得了漢帝明詔之後,立即整軍。

二十萬大軍過了陳倉,浩浩蕩蕩的進了長安城。

收了皇甫嵩的大軍之後,就要揮師東進。

軍師李儒,勸諫說:「明公,如今洛陽城中,永安宮和長秋宮,明爭暗鬥,你打算為了董老太后,火中取栗嗎?」

董卓只好說:董老太后是河間本家,與河東董家,也有同宗之誼。

更何況,在擁兵西涼的事情上,董老太后,也有援手之德。

這樣看來,董老太后,還是器重河東董家一脈的。

李儒毫不留情的,拆穿了董卓的自欺欺人。

就在董卓帶領大部隊,進入潼關,前鋒牛輔,進駐新安的時候,洛陽城的新消息,傳入了西涼軍中。

董老太后,臨朝聽政,居然加封,沒有一兵一卒的董重,做了驃騎將軍。

反而對於手握重兵的董卓,不聞不問。

這搶奪兵權的意圖,已經是昭然若揭了。

董卓覺悟了,立即傳令牛輔,按兵不動,就在新安,不再前進半步,坐觀天下局勢。

潼關,西涼軍大營中。

董卓召李儒議事。

董卓說:「文優,這洛陽城,咱們是勢在必得。」

然而就這麼等下去,也不是辦法呀?

畢竟能夠影響天下局勢的,除了西涼軍,還有并州軍,荊州軍和興漢軍。

李儒逐一分析,興漢軍很強,不過遠在幽州,暫時不足為慮。

荊州軍,有地方豪強世家拖後腿,只要派人進佔武關,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董卓立即派校尉張濟,領一萬西涼鐵騎,進駐武關,南拒荊州大軍。

最後談起,威脅最大的并州軍,李儒建議說:「明公不必擔心,我好好謀劃一番,十萬并州鐵騎,肯定會為我所用。」

董卓說:「文優辦事,我放心!」

李儒得了命令,派遣華雄和胡軫,以李肅為參軍,秘密的向東運動。

關於參軍的來歷,是李儒效仿興漢軍的參謀長制度,弄出來的新職務。

全稱是——參議軍事的謀士,負責替武將出謀劃策。

華雄三人帶着一萬大軍,進入汜水關附近的密林里,悄悄的潛伏待機,負責監視汜水關的動靜。

李儒的這一番謀划,就是為了,一口吞下,十萬并州鐵騎。

董卓為了保險起見,命中郎將董越,帶兵回河東老家,牢牢控制住西涼軍的側翼。

不久之後,董老太后,在兩宮爭奪戰之中,失去了一切。

被少帝的一封詔書,趕回了河間老家。

朝野上下,鴉雀無聲。

張讓等十常侍,也不敢造次。

李儒笑着對董卓說:「明公,何進死期將至,待到何進死後,就是西涼軍,入主京師洛陽城的,最佳時機。」

董卓問:「文優,董老太後走了,十常侍蔫了,如今何進大將軍,一家獨大,怎麼可能死於非命呢?」

李儒說,豪強世家的貪婪,永無止境。

如今得了便宜,自然是想更進一步。

為了重新洗牌,就得把矛頭指向十常侍。

不過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的目標是,——賣官鬻爵中,獲得升遷的那些官員。

這就是豪強世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性。

……

建安元年五月,劉正接到消息,漢帝駕崩,少帝繼承大統。

劉正哭暈了過去,隨後命令興漢軍上下,佈置靈堂,一個月之後,遙祭漢帝。

算是全了君臣之誼,盡了人臣之禮。

祭典之上,蔡邕和盧植,三醒三暈,像是大病了一場。

參與祭典的人,全都嚎啕大哭。

建安元年六月,劉正在梅園,再一次收到了消息,兩宮之爭,終於出結果了。

董老太后被趕回了,河間老家。

劉正知道,接下來的,就是董卓進京的大場面了,為了迎接這一盛大的時刻,興漢軍開始着手準備。

劉正命郭嘉,組織一支隊伍,下轄:

陳到的紅衣衛,一個團五千人。

典韋的黑衣衛,一個團三千人。

黃忠的弓騎軍,一個團三千人。

趙雲的白馬軍,一個團三千人。

馬超的學生軍,一個營一千人。

廖化龔都的特戰營,正式編製一百一十人。

總計兵力一萬五千一百一十人。

大軍集結之後,在中山城的興漢軍大營,進行集訓。

特別配備了,兩名謀士。

行軍主簿郭嘉,以及護軍司馬賈詡。

董奉的戰地醫院,還有王越的情報部,一起參加了磨合訓練。

關於這支隊伍的,組建目的,以及作戰目標。

劉正一個字,都沒有透露。

至於劉正,為什麼敢帶走賈詡——一方面是,興漢軍已經步入正軌,各項制度已經相對完善,下一步就是,在施政的過程之中,逐步微調。

另外就是,甄宓作為洛神——即就是興漢小精靈,把後方交給她,劉正放心。

劉正也投入了磨合訓練,這是一種嘗試,積累相關經驗之後,打算推廣全軍。

興漢軍的戰爭機器,隨着天下局勢的變化,再一次運轉起來了。

就在劉正組建新隊伍的,同一時間段里,千里之外的京師洛陽城,正上演着,新一輪的權力鬥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興漢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興漢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2章 兩宮之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