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劉袁大戰

第225章 劉袁大戰

就在劉備洞房花燭夜的時候,袁術軍也開始了攻城掠地。

袁術任命李豐為穎川郡太守,雷薄為蕩寇將軍,帶領三萬大軍進駐長社,監視陳留郡的魏武侯曹操。

自從劉備弄出了五虎上將的名號之後。

袁術也弄了個「五寇將軍」的名號出來。

紀靈為誅寇將軍,帶領八萬大軍鎮守舞陽,與劉備軍虎信將軍張水的六萬西涼鐵騎對峙。

劉勛為鎮寇將軍,駐軍陳國,保護汝南郡的側翼。

張勳為平寇將軍,廬江郡太守,準備試探揚州劉繇的虛實。

陳蘭為滅寇將軍,駐軍安陽,與劉備軍虎烈將軍張飛對峙。

雷薄為蕩寇將軍,駐軍長社。

袁術終於有底氣跟劉備軍徹底的撕破臉皮了。

紀靈麾下四將:

紀風,紀林,紀火,紀山。

都是紀家年輕一輩中最傑出的人才。

紀風帶兵兩萬,搶掠葉縣周邊地區。

葉縣守將張水遠在宛城,留守的西涼鐵騎害怕中了算計,只得據守軍營,任憑袁術軍縱橫馳騁。

同時快馬向宛城彙報,請求增援。

劉備決定:

虎信將軍張水,帶領親衛隊連夜趕到葉縣主持大局。

虎威將軍關羽和虎翼將軍劉封,帶兵五千增援葉縣。

劉備和徐庶帶領三萬大軍,隨後進駐葉縣,打算攻略豫州。

虎信將軍張水回到葉縣之後,立即召開了軍事會議。

六萬西涼鐵騎,兵分三路侵掠舞陽。

紀靈的八萬人馬都是步軍,一敗再敗。

張水長驅直入,前鋒進駐汝陽,幾乎將汝南郡和穎川郡完全切割。

劉備屯兵舞陽,隨時準備北上南下。

劉封帶領兩萬西涼鐵騎,進駐西平。

……

上蔡城中,袁術軍大營。

袁術說:「諸位,是我低估了劉備軍。」

想不到劉備收服了六萬西涼鐵騎之後,居然這麼兇殘呀?

如今穎川郡和汝南郡的直接聯繫,已經被張水給切斷了。

糧草物資的轉運,必須要通過陳國周轉才行。

劉備軍的虎翼將軍劉封,已經到了西平,對上蔡虎視眈眈。

要是上蔡丟了,汝南郡也就無險可守了。

以袁術軍目前的力量,想要獨力抵抗劉備軍,幾乎就沒有可能。

我決定放棄穎川郡,大軍退回陳國。

在縮短補給線的同時,加強陳國的守備力量。

至於穎川郡交給誰,目前只有兩個合適的人選。

一個就是魏武侯曹操,他已經從徐州兵敗的陰影中走出來了。

曹操軍也恢復到了八萬,麾下大將依舊在,可以在大將上與劉備軍一較高下。

另一個就是任縣侯袁紹,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然而袁紹不甘人下,又極有可能引狼入室。

楊弘說:「主公,其實咱們只有一個選擇。」

魏武侯曹操,已經丟了東郡,暫時不可能出兵穎川。

兗州牧張揚聯合濮陽城田家,在白馬城一帶佈置了十萬雄兵。

再加上東面定陶城中的太史慈部。

曹操軍已經是兩線作戰了。

要是再西進穎川郡,與劉備軍開戰。

曹操軍以一郡之力,想要斗戰中原群雄,只怕會有滅頂之災的。

唯一有能力出兵的人,只有任縣侯袁紹。

聽說他已經收服了整個并州。

如今擁兵二十萬,麾下大將層出不窮。

袁術聽了之後,覺得楊弘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有了主意。

袁術說:「楊弘,你的能力我最清楚了。」

既然這個計策是你主導的,那就交給你來辦吧?

把穎川郡送給任縣侯袁紹,換取袁紹出兵南陽郡,威脅劉備軍的後路。

楊弘領了袁術的軍令,連夜出發到洛陽城中去見袁紹。

他直接開門見山的送出了穎川郡。

袁紹問:「公路把穎川郡送給我,有什麼條件嗎?」

楊弘回答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如今劉備軍強勢東侵,豫州一分為三。

我家主公自忖不是劉備軍的對手,想請袁州牧興兵攻打武關,威脅南陽郡。

當高幹帶領的袁紹軍,拿下了并州全境之後,袁紹就自表請封為并州牧。

這才有了袁州牧的稱呼。

袁紹問:「元皓,你怎麼看呢?」

田豐抬起頭,望向了楊弘。

田豐問:「楊長史,劉備軍的五虎上將之首,虎威將軍關羽現在的位置在哪裏呢?」

楊弘回答說:「關羽帶着一萬西涼鐵騎,就駐紮在定穎城。」

與西平城的劉封形成了犄角之勢,威脅上蔡城的安全。

上蔡城是汝南郡的門戶,一旦失守。

劉備軍就會長驅直入。

以劉備的能力,不出一年就可以收服整個豫州一帶的民心。

畢竟他在安城一帶呆了幾年,深得豪強之心。

田豐說:「主公,啟動九號計劃吧!」

袁紹點了點頭,同意了田豐的請求。

關於作戰計劃的制定,這是田豐學習興漢軍的做法。

畢竟真正接戰的時間有限,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準備的過程之中。

為了不讓謀士們的大腦生鏽,制定作戰計劃就成了唯一的消遣方式。

一旦計劃成型,立即歸檔編號。

待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啟動相應的計劃就好了。

九號計劃,就是應對劉備軍崛起的計劃。

袁紹軍也弄出了洛陽四庭柱:

青龍顏良,白虎文丑,玄武淳于瓊,朱雀鞠義。

袁紹命令:

淳于瓊帶領八萬新軍,進駐許縣,負責接收整個穎川郡。

顏良帶領三萬大軍,奇襲武關。

拿下武關之後,大軍迅速的南下,搶佔酈縣。

袁紹軍終於動了,這一出動,直接打在了劉備軍的要害之上。

劉備躊躇滿志,正打算親自前往西平,指揮上蔡戰役。

然而他和徐庶才剛剛進入西平軍營,簡雍的求援信使就到了。

徐庶說:「主公,人算不如天算,撤軍吧!」

劉備垂頭喪氣的說:「元直,我不服!」

為什麼興漢侯劉正,想攻哪裏就能攻下哪裏呢?

輪到劉備軍的時候,總是有意外發生呢?

然而形勢比人強,劉備別無選擇。

劉備命令:

虎信將軍張水,退守舞陽。

其餘主力,回救酈縣。

無論如何,舞陽這個進攻豫州的橋頭堡不能丟。

徐庶立即安排,爭取在袁術軍反應過來之前撤出戰鬥。

張水按照徐庶的佈置,一路虛張聲勢的退回了舞陽。

六萬西涼鐵騎,屯兵舞陽城中。

反正舞陽一帶最適合騎兵衝鋒,袁術軍最欠缺的也是騎兵。

張水有底氣與袁術軍的人戰鬥到底。

劉封作為先鋒,帶着五千人趕到東武亭佈防。

關羽和張飛兵分二路,直撲酈縣。

顏良早就聽說過關羽和張飛英雄了得。

一見關羽殺到,立即開城殺出。

關羽見顏良也是用刀的高手,立即策馬上陣。

兩人在陣前單打獨鬥。

關羽的刀法只有一招戰國七雄,然而卻變化無窮。

顏良的刀法沒有招式,純粹就是胡揮亂砍。

然而顏良出招的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刀法的威力也就翻了好幾番。

也就關羽那樣的用刀高手,才可以破解顏良的隨心所欲。

要是換了別人,只怕就只能身首分離,從而死於非命了。

關羽喝罵:「顏良匹夫,為什麼要侵犯南陽郡呢?」

劉備軍與袁紹軍,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呀!

如今連個招呼都不打,直接大軍壓境,也太不講道理了吧?

顏良回罵:「關羽匹夫,你們欺負壽春侯的時候,難道忘了并州牧的存在嗎?」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

盧門中人更是如日中天。

想不到彈丸之地的劉備軍,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先佔南陽郡,再吞舞陽城。

真當天下姓袁的人都死絕了嗎?

關羽說:「天下紛亂,諸侯無道。」

我家主公劉備是漢室宗親,佔據郡縣有什麼不妥嗎?

顏良說:「劉備的官身不過是安喜縣尉。」

棄官而逃的劉備,只不過是一個有始無終之輩,棄百姓于山賊的屠刀下而不顧,受州中長吏追捕而潛逃。

然而他不思悔改,竊據安城偏僻之地,以山賊之行盤剝地方百姓。

魏武侯矯詔天下,原以為劉備是慷慨赴義的英雄。

想不到卻是在汜水關前助紂為虐,諸侯聯軍大將鮑韜,無辜遭厄。

劉備軍難辭其咎吧!

就算是汜水關的變故是一個誤會。

那麼虎牢關呢?

自不量力挑釁超神呂布,卻又臨陣脫逃,陷恩主公孫瓚軍於死地。

同行的三百安城勁卒,身負臨陣脫逃罪名而死,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像劉備這樣的不仁不義之徒,有什麼資格佔據郡縣,與天下英雄同台競技呢?

并州牧袁公,是先帝加封的任縣侯,又有少帝的旨意,才敢安守一方,維持正統。

興漢侯劉正,先帝加封征北將軍,才敢四處興兵。

其餘諸侯,都是身負先帝詔命之輩。

唯獨劉備軍,既無先帝的詔書,也沒有地方賢達的舉薦。

私聚甲兵,強佔郡縣。

自封南陽郡太守在前,毀壞漢室制度,私授五虎上將在後。

這樣的不忠不孝之人,有什麼面目征戰天下呢?

久聞關雲長義薄雲天,想不到卻是在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搖旗吶喊。

難道漢室的威嚴,就要任由你等草寇之兵踐踏了嗎?

關羽聞言,無力反駁。

張飛是個火爆脾氣,見顏良居然敢實話實說,簡直就是在找抽。

張飛大吼大叫說:「二哥,戰場之上,拳頭大就是硬道理。」

張飛揮動丈八蛇矛,命令劉備軍強攻顏良的盾槍方陣。

顏良見張飛壞了斗陣的規矩,就不再與關羽單打獨鬥。

虛晃一刀,退回方陣之中,指揮大部隊與張飛拼殺。

當劉備和徐庶帶着主力趕到的時候,張飛的部下已經傷亡過半。

關羽部的陣線也是搖搖欲墜。

徐庶忙拔出佩劍,代替劉備發號施令。

張飛部撤回后陣,關羽部層層阻擊。

一舉打亂顏良的盾槍大陣。

顏良部果然上當,一部分人追着張飛的部下砍,完全脫離了主陣。

一部分遭遇了強力的阻擊,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血的代價。

就這樣,一部進展緩慢,另一部卻勢如破竹。

顏良的盾槍大陣,漸漸的形成了兩個戰鬥集群。

面對關羽部的那個方陣,奮力拚殺卻收效甚微。

面對張飛部的那些人,勢如破竹無人可擋,深入劉備軍大陣而不自知。

激戰一個時辰之後,顏良終於發現了問題。

然而大戰已經展開了,想要調整陣形的話,就會導致袁紹軍的大潰敗。

顏良已經別無選擇了,哪怕是冒着全軍覆沒的危險,也只能拚死血戰到底了。

戰場的結果,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關羽部堅若磐石,讓盾槍兵們碰了一個頭破血流。

張飛部誘敵深入,袁紹軍即將陷入生死危局。

顏良作為主將,卻是束手無策,只能等待命運的裁決。

徐庶見分割袁紹軍的任務已經完成了,立即讓劉備軍主力出動,對孤軍深入的盾槍兵一部展開打擊。

劉備舞動着雙股劍,帶着一萬五千人向著困獸猶鬥的袁紹軍突擊。

顏良無力救援,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劉備軍逞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興漢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興漢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225章 劉袁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