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治政艱辛【謝謝(一人1978)書友的月票】

第829章 治政艱辛【謝謝(一人1978)書友的月票】

馬謖帶着心懷鬼胎的各派將領守街亭,人心不齊還得拚命。這樣還能不敗嗎?

諸葛亮本以為馬謖可以藉著大義名份削弱其他兩派,卻沒有想到弄成了夾生飯。

諸葛亮這才明白了一個道理——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劉正和周瑜靜靜的聽着諸葛亮講故事。

諸葛亮喝了一口茶水,接着往下說:

街亭之敗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派系之爭水火不容。好在元老派曉得厲害,並沒有介入其中,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益州派早就對馬謖心存不滿,抓住了街亭失利的機會窮追猛打。諸葛亮是謀士帶兵!不能衝鋒陷陣的人,約束將士的唯一砝碼就是軍法。

降將派王平堅持站到馬謖的對立面,街亭大戰的結果一出,那就是實實在在的勸諫之功。益州派想要咬死荊州派,於是就小題大做。

諸葛亮沒有辦法,只能先翻手為雲斬殺馬謖,再覆手為雨弄垮益州派。用降將派的人搶奪荊州派的勝利果實。

降將派的實力得到充實從后,三派之爭並沒有達到諸葛亮想要的平衡。反而讓荊州派的主力馬良誓死反擊。

當年荊州牧劉表對諸葛亮一家有收留之恩,可是劉琦卻死得不明不白。這在馬良看來就是恩將仇報的典型。

馬謖死了,馬良又無心兵權,荊州派留下的遺產肯定會是諸葛亮獨自繼承。文聘也是荊州人,卻沒有入選,反而讓降將派的王平得了實惠。

荊州派文臣隨着馬良的死徹底的退出了蜀漢,武將方面也只有文聘一個人撐著。

文武失調的嚴重後果就是獨木難支。

益州派的反撲火力都集中到了舅舅不愛,姥姥不疼的文聘身上。

後面的事情就不用說了,渭水河灘的那一仗,讓文聘徹底的看清楚了益州派的嘴臉。

當年成都與漢中之爭,那份血仇至今仍未被人淡忘。蜀帝劉備進入南鄭,裂土分王。

漢中成了蜀漢的龍興之地。可是彈丸之地,比起天府之國來說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漢中百姓感念蜀帝劉備的恩德才堅持了幾十年的抗魏大業。可是成都百姓成了帝都人,南鄭連陪都的名份都沒有撈到。

再加上益州派的算計,漢中兵肯定就心灰意冷了。

諸葛亮總算是講完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消除蜀漢的派系。

荊州派的出走,益州派的沉默以及元老派的銷聲匿跡。如今的成都政治清明。特別是九品中正制問世之後,益州世家徹底的認可了用拼人才的辦法解決矛盾爭端,儘可能的避免武力對抗。

「有了品級告身就會有爭奪!現在的蜀漢世家派系之間的競爭日趨規範化,倒是減少了益州內部的流血。」諸葛亮說道:「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存在,蜀漢百姓奮發圖強!」

「孔明,九品中正制界定的是一個家族的地位。我來問你,要是你明明知道你的死會讓諸葛家煙消雲散,你還會選擇犧牲嗎?」劉正大聲的問道。

「我會!」諸葛亮斬釘截鐵的回答說:「為人臣者,豈可惜身;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孔明,以你的為人,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可是其他人呢?」周瑜問道:「整個天下可不止你一個臣子,克己奉公者寡,因私枉法者眾!」

「孔明,公瑾!治政之道,首在治人!然而卻人心難測,為政者必定會如履薄冰!」劉正說道:「治政艱辛,難在治人!」

「劉莊主,我認為商君之法可以效仿!」諸葛亮說道。

「得了吧!你倒是學了個八九不離十,結果卻是人心散了,隊伍也帶不了了。」周瑜插嘴說道:「法理人情兩不誤,才是人間正道!興漢國的律師制度就不錯。以道德為基準,以法律為準繩。」

「為什麼不是以事實為基準呢?商君的書里就是這麼說的——問政不誅心!」諸葛亮問道。

「要是那事實根本就不符合世人的道德準則呢?」周瑜反問道:「難道你也把扭曲的事實當成判罰的依據嗎?」

在周瑜看來,公道自在人心。倘若法律不能賦予需要的人以公平公正,必定會有人濫用私刑。

商君之法的確不錯,只是世家大族為了秦國拋頭顱灑熱血,到頭來卻要與平民百姓受到同等的約束和限制。

後來秦國世家對待功勛大臣,有一個詞語叫做卸磨殺驢。商君變法死於法的典故,一直被後世帝王所效仿。

如今諸葛亮又要重舉商君之法的旗幟輔政,估計也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益州世家肯定不會讓蜀漢重走那樣的老路。

「行了,公瑾!這次興漢山莊召集大家開會,其實就是想把眾多的華夏人傑團結起來。世界那麼大,為什麼咱們大家要關起門來搞窩裏斗呢?」劉正問道:「你們都是華夏不可多得的人才,世界地圖已經問世幾十年了,為什麼不替你們的主公想一想,非得要在華夏內部爭一個高下嗎?」

劉正首先問周瑜——若是把興漢國的兩百萬野戰軍交給他一個人統帥會怎麼樣?

周瑜捫心自問,他戎馬一生,帶過最多的兵力也就三十萬。其中直接指揮的人馬,從來都沒有超過二十萬。

兩百萬大軍,總得分鎮各方。一個人要維持大軍的正常運轉,只怕人力有所不及。

諸葛亮也趁機大倒苦水,六齣祁山才二十萬兵馬,他竟然晝夜操勞,從無間隙。如今面對兩百萬大軍,想想都不寒而慄。

劉正再告訴諸葛亮,蜀漢雖然說擁有一國之名,但是卻無一國之實。其地不過是大半個益州,以丞相之職行使別駕權力。

如今興漢國十幾個州,諸葛亮有辦法管好嗎?

諸葛亮自家人知曉自家事,他六齣祁山伐魏期間,數年之內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前線。對後方的掌控力度絲毫不減,這份控制力確實達到了為政者的巔峰水平。

興漢國地域廣大,東西南北之間的距離有數千里。以現有的通訊條件。諸葛亮想要做到蜀漢那般程度,只怕是痴人說夢。

「其實我只是定下了治理蜀漢的框架,至於具體的執行者是簡雍他們幾個人!」諸葛亮說道:「自從夷陵之戰以後,蜀帝陛下就不怎麼過問政事了。我一直在主持練兵伐魏的相關事宜,哪有什麼時間和精力去管具體的施政?」

諸葛亮的自曝其短,其實是有道理的。蜀漢的方針政策,皆出自於成都。而作為輔政丞相的他,卻是一直在軍中。

不管是從哪個角度考慮,諸葛亮都沒有親自督政的可能。

「眾人拾柴火焰高!」劉正認真的說道:「華夏範圍之大,需要人傑無數才能治理!」

「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說道:「政道貴專,我不會改變自己的理想。」

「常言道: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周瑜也義正辭嚴的大聲說道:「武將別無選擇,唯有忠心可鑒!我也不可能背棄吳國!」

「你們都錯了!」劉正說道:「我建議你們到華夏之外的大地上繼續施行你們的理想!」

「劉莊主,即便是我和孔明答應你離開華夏另謀出路。那又有什麼意義呢?」周瑜問道:「你得給吳國上下一個同意出海的理由。總不能讓我和孔明單槍匹馬的到外面創業吧?」

諸葛亮陷入了沉思。

「放心,辦法一定會有的!」劉正說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興漢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興漢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829章 治政艱辛【謝謝(一人1978)書友的月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