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子(一)

第一章 引子(一)

()湘南永零縣有個「雙江鎮」,鎮下轄一個「莫家村」。這個村是個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兒,在全國乃至全省的地域圖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在縣區域圖上才發現有這麼一個村名。話說這莫家村在清朝同治年間,公曆一千八百六十九年,這裏原是山巒環繞,樹木蔥鬱,清澗流水潺潺的地方。山與山之間的低洼處是古樹蒼天的開闊地,形「S」型連接着,由於野獸常出來傷人和畜以及莊稼,這裏只居住着零散的二十幾戶人家,一共不到兩百口人。這裏的人雖自耕自種有時打點野獸度日,但還是勉強能生活。那時這村不叫莫家村,是叫「老鴉沖」,歸屬曉山。在莫家的「族譜」上了解到,莫家有個老祖宗叫莫尚祿的人,當年從廣西遷到了這裏。他為啥要遷到這裏,據傳說莫尚祿時年二十七八歲時,年輕力壯又懂點功夫,又能斷文識字。因為他與一個同齡夥伴不滿幾戶富家人常欺壓窮人,就經常去劫搶偷盜。有一天,在偷盜一大戶時被主人發現了,在搏鬥中殺了幾個人。他怕官府追查到自已,就帶了全部金銀珠寶,還帶着一個漂亮的女人躲藏到了這裏。後來,他發現這裏山好水好又安靜,就花了二十兩銀子買下了一大片山和地住了下來。到了公曆一千八百七十七年,他己在這裏伐木開墾了幾百畝田地,還建了一個大宅院,當時他帶來的老婆已生育了三男一女。而後的幾年裏又娶了倆個小妾,這小妾又連續生了幾個男丁。由於他善於經營,家境也漸漸發達了起來,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富戶人家。年長日久,當人們一說「莫家」就知道是這裏。由此,原來的地名「老鴉沖」被淡忘了,自然成了「莫家沖」。

莫尚祿在五十六歲時又討了一個妾,一共有四個老婆。為了便於分清,他給這四個老婆分了房,第一個老婆為「正房」屬「長房」;娶的妾依次為「二房」、「三房」、「四房」。這四房一共給他生下了八個兒子,五個女兒。在他前五個兒子都娶妻給他添了十二個孫子的時候,他在有天晚上壽終正寢了,時年七十二歲,這時已是民國元年了。

這莫尚祿雖為富一方,但他從不欺壓窮苦人,「借貸」和「放租」總是按最低標準計算。對於他的後代,也是從嚴要求的,不分男女個個都要讀「私塾」。雖不能做州做府,但也要惟讀惟耕。平時教導後人要善待人家,和睦共處,不能以強欺弱。因此,在當地留下了一個好的「口碑」。他在生的公曆一千八百八十九年的光緒年間,想在有生之年為後人再辦幾件事,曾在一條小清澗上架了一座石拱橋,取名「莫家橋」;建了一棟祠堂,取名叫「莫家宗祠」。后又在一座山腳下請人平挖了十畝見方的地來,說要建一個「休閑園」,供人們農閑時來玩趣。當年規劃要造有花草、果園、樹木、假山、涼亭、清池和石環路的,但剛種植了花草、樹木和果園,開挖了一口兩畝地大的水池時,他家的經濟開始衰落了,不得不停了工。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大躍進時期,這片地的樹木被砍伐大煉了鋼鐵,整留下了水池旁的一棵長勢不錯的香樟樹供村人納涼用。這香樟樹的枝杈象一把傘的骨架支撐著濃密的樹葉,樹的主幹就象傘把立舉著。樹下有一塊人工架成的條形大青石;大青石旁有人工鑿成的六個鼓形青石墩。聽說這是莫尚祿的小兒子花錢做的,主要是為了炎熱天納涼聊天有坐處。這水池在當時也被重新開挖加高成了一口大池塘,足有十多畝的水面,可一次灌溉下面四十多畝稻田。池塘塘基左方就是香樟樹,在塘基與香樟村的中間的塘邊,上莫和下莫兩個組的村民為了便於婦女們洗衣、男人們洗澡,特地砌了幾塊青石板,兩旁還插了水楊柳。風吹楊柳搖曳很是風景。

再說莫尚祿的兒孫們不忘遺訓,各人顯其能事。他們中有做鹽商的;有做布商的;也有在府衙幹事的;家道還算富足。時至他曾孫輩,已繁衍出七十五個男丁,四十八個女閨,這在莫家沖己算是旺族了。公曆一千九百三十六年正是國內大亂時期,他的七十五個男丁什麼樣的都有了,吃、喝、嫖、嫖皆占,於是,開始了賣田賣地維持生活的日子,爾後,他們的生活比普通人家也強不了多少了。二房曾孫莫金豹,生性好逸惡勞,為了過不勞而獲的生活,拋妻舍子參加土匪后,因屢次強姦民婦,被老大吊打遭到了懲罰。后因覺得無趣,就逃離參加了國民黨的兵。長房曾孫莫金彪在抗日戰爭時期,夥同一個外鄉人叫董志的人組成了一個「民眾自衛軍」,因莫金彪文武雙全,就被眾推當了自衛軍副指揮,他的堂弟莫心於見國家亂糟糟的也跟了他的隊伍。雖然自衛軍才十五個人,但訂立的紀律是非常嚴的,一不準欺壓窮苦百姓,二不準強拿強要。這給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公曆一千九百四十一年初冬,有一小隊日本兵從莫家沖經過,被自衛軍打了他們一個埋伏,當時打死了一個日本兵,打傷了四個。第二天下午,日本鬼子派了一個連的兵來到了莫家沖村,嚇得當地百姓大人和小孩全躲進了山洞和山頂的密林里。日本鬼子沒地方出氣了,就放火燒了莫家大宅院,大火整整燒了兩天兩夜。自此,莫家就成了當地最貧困的大族。在莫家開始衰落賣田賣地時,有好幾戶做小生意的外姓人家買了田地住到了這裏,給這個村增加了幾個姓氏。原來的二十幾戶人家中,有十來戶有山有土的戶在莫尚祿的影響下,也伐木造田擴大產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整個清澗旁的樹木不見了,呈現的是一丘丘的田和地。在當時來說,雖然他們在生活上遠不及莫家,但日子過得也還算安逸,人口截止到莫家第四代止,已增至近六百人,整個莫家沖已成了七百多口人的中型村了,自此與曉山村分離。在民國二十五年,莫尚祿「長房」曾孫莫金龍當任了當地村長,把村名取為「莫家沖」村。他可是個徹頭徹尾為國民黨辦事的地霸,他倚仗自家兄弟多,在當地屬於說一不二的主兒,誰家該抽丁、誰家該征糧說了就算。在民國二十九因生不治之症死了,這村長就由韋家韋二春來擔任。這韋二春是個削尖了腦袋幹事的貨,人稱他為:「牆頭草」村長。」當年自衛軍抗日他堅決擁護,並送弟弟韋竹清參加了這個隊伍。國民黨和偽軍要他辦事,他也按照執行着。可他的命也不長,只當了兩年的村長,就在有天夜裏執行保長的任務中,被毒蛇咬傷不治身亡了。當年「民眾自衛軍」老大突然不見了,因人心浮動,只得解散,這村長就由莫金彪來擔任,直至中國解放。這莫金彪雖是國民黨的村長,卻不肯為國民黨辦事,實際上為**辦了很多實事,但在公曆一九五三年當任鄉公所幹部時,也因病去世了。

解放后,這莫家沖的地名改為了「莫家村」。為什麼取為莫家村,這當然不忘倆個人,一個是改變了荒涼之地面貌的莫尚祿,第二個就是莫金彪,再者這地名也被人們叫熟悉了,總比老名「老鴉沖」好聽得多。

斗轉星移,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莫家村的人們也一年一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六十年代未,由於歷年來的亂砍濫伐,山上山下的古樹木已蕩然無存了,甚至有些山上光禿光的,由此而引起清澗無水,甚至乾涸了。因為這村山塘不多,又沒有別的水源,這個村就成了一個極易乾旱的死角。在全國掀起農業學大寨的**中,響應「水利是農業的命運」的號召,當地的村民用肩扛人挑修了許多山塘水壩,這確實也改變了大的抗旱困境。記得在解放初期,當地就被外村人傳謠:

莫家橋,

楓木葉子搖呀搖。

搖了三天沒水吃,

再搖三天沒柴燒。

這傳謠據說是出自一戶嫁女戶的父親。他的本意是說;「有女莫嫁莫家橋。」這謠的意思是:這種地方是晴三天沒水喝,再晴三天樹木都會枯死的地方。可這隨意一說,就成了童謠,而後,大人小孩都會念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莫家村的留守女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莫家村的留守女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引子(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