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 文武之道

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 文武之道

最為關鍵的是,東瀛與高麗不同。高麗在大遼滅亡之後,與大齊已經實際上是山水相連,兩國之間並無什麼太大的障礙。而東瀛則偏於海外一隅,周邊都是大海。除了海路之外,根本就與大陸無任何的相連。便是與大陸最近的樂浪路,也是隔着茫茫大海。拿下東瀛未必是什麼太困難的事,可怎麼守住那裏才是關鍵的所在。這還沒有將那裏,還算彪悍民風算上。

這兩個問題不解決,想要拿下東瀛,並徹底真正將東瀛收歸大齊的版圖,基本上不可能。這兩個關鍵所在,才是黃瓊遲遲沒有對東瀛動手的原因。其三,便是西南地區改土歸流。算得上如今併入大齊的大理故地,兩川、黔症湖廣南北路,廣南西路,都有大量的各族族長、頭人。這些人以自己的村在為中心,以同族與血脈為聯繫,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個割據勢力。

利用朝廷冊封的世官職務,在本族分佈地區橫徵暴斂,動輒叛服不定。最為關鍵的是,這些人相互以姻親、血脈為連接,彼此之間相互勾連,對漢人進入其地盤極其排斥,尤其是對漢人移民更是拒絕。而若想要守住領土,尤其是周邊與安南和南掌為鄰的雲南路。不大量移入漢民根本守不住。可若是強行移民,這些部族認為自己利益會被侵犯,首先就不會接受。

到時候屠戮移民,恐怕都是菜一碟了。這些路所在,本應該是大齊的腹地,現在反倒成了大齊身上的一個個毒瘤。而且這些部族所割據的地方,多是資源豐富的地區。比如雲南路,就是如今大齊主要銅產地。若是那裏亂了,別鑄錢的銅,便是鑄炮的銅都會斷了來源。哪怕如今在攻佔了東北之後,大齊並不缺乏移民的地方。甚至有些地區的人口,因為大量移民。

導致了本地,例如山東路與河北路、山西路,本地丁口都已經有些不敷使用。但改土歸流這件事,依舊擺在了黃瓊要解決的三件大事之中,首要第一條。黃瓊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所以,幾經考慮趁著自己還在位,先解決第一件事。至於其他的事情,還是交給自己的後人去解決吧。但在西域之亂解決,黃瑞楓未還朝之前,黃瓊還是決定先不動手。

而等到黃瑞楓還朝,黃瓊並未舉行獻俘儀式。讓黃瑞楓休息三之後,黃瓊才將人召進了宮。看着兩年西域征伐下來,因為勞累又黑又瘦,但卻是愈發成熟的兒子,黃瓊卻是欣慰的笑了笑。對着黃瑞楓道:「到底是朕親手教出來的人,你子這次在西域做的不錯,朕很滿意。軍中那群老將,評價也很高。你是本朝霍去病。雖有些扯淡,但也算是靠譜的評價。」

「你在奏摺上,堅持不舉行獻俘儀式,朕很欣慰。你的對,都是自家的親戚,也算得上是皇室內亂,獻俘那不是光宗耀祖,而是朝着自己臉上打。不過有一點,你卻是錯了。雖此次西域征伐,明面上是咱們自己家人打起來,實則卻是為維護我大齊大一統。你不是與安西王在作戰,是與西域那些做夢,都想着割據的實力在作戰。安西王不過是代人受過罷了。」

「所以,此次西域征戰也是榮耀之戰。從你在西域處置來看,可以已經徹底的成長起來了。便是朕現在將大位傳給你,也可以放心了。不過,朕也要問問你,你可知為何朕此次,力排眾議。放着朝中那些更有經驗功臣宿將不用,而堅持啟用你這個秉政親王為制置大使?朕現在要問問你心得。你與朕實話實。不要有什麼忌諱。朕看看你,到底學到了朕的幾分。」

對於黃瓊最後這句語氣嚴厲的質問,黃瑞楓倒也沒有含糊,直接開口道:「回父皇,此次西域平叛看似軍務,實則卻是政務。單靠軍功,的確可以強壓一時,但無法壓制一世。若是屠戮過慘,以西域諸部的秉性來看,恐怕幾世都難以安穩。所以,此次西域平叛,單靠武官是不行的。而若是派其他文官為制置大使,無軍功的情況之下,恐怕也難以制約驕兵悍將。」

「自父皇繼承大統以來,便改變了皇祖在位時重文輕武,對武官防備之心日盛的局面。再加上平叛、滅遼、滅高麗數戰,使得相當部分武官驕橫,文官極其難以駕馭。到時候,若是文武各行一套,相互各自掣肘。不僅戰場上要吃虧,而且更會耽誤朝廷的大事。若是選派其他的親王、郡王為制置大使,父皇又擔心安西王舊事重演。所以,便選定兒臣出任制置大使。」

黃瑞楓的回答,黃瓊即點頭,但卻又搖頭。而看着兒子一臉迷糊的樣子,黃瓊才語氣慎重的道:「自古以來,每一朝都是靠着文武兩條腿走路。沒有任何一朝,單靠文或是靠武,能夠真正穩定下的。重武輕文,很容易養出一批手握軍權的軍頭。自古以來,謀朝篡位或是造反的,基本都是武官。便是曹阿瞞與隋文帝那種文人出身的人,也都是權貴世家的子弟。」

「有駕馭文武的能力,才能夠逐鹿下。所以,自古以來歷代帝王,都最為防範的是武將。而文官,尤其到了本朝的文官,與過去世家子弟出身不同,都是出身普通的讀書人家庭。便是做到中書門下平章事,這等宰相的位置,也駕馭不了那些武官。尤其是朕的外祖事情之後,你皇祖對武將,特別是那些世家子出身的武官,越發的不信任。所以,便有了重文輕武趨勢。」

「不過,雖重武輕文要不得。但重文輕武更要不得,以文馭武弊病則更多。朕剛剛已經過,本朝文官極少有那種根基深厚的世家子出身,大多都是出身普通人家。他們自幼寒窗苦讀那些聖賢書,想的便是一朝過龍門。大多都是不通軍事。便是於明遠、楊繼元,那種雖是進士出身,但能上陣殺敵都是後來慢慢學的。本朝文官除了毛鱗鳳角外,大多不通軍務。」

「不僅上了戰場會胡亂指揮,貽誤戰機,甚至是戰敗誤國。便是長期對武將的壓制和壓制,也會使得武官對朝廷失去信心,進而慢慢的不願意為朝廷效力。雖避免了武官造反,或是割據一方的危險。但長此以往下去,軍隊的戰力很難保住。一旦遇到百姓造反,或是異族入寇,大廈傾覆沒准也就在朝夕之間。所以,駕馭文武平順不僅需要手段,更需要維持平很。」

「朕此次讓你統軍出征,除了考驗你離開朕的身邊,施政能力與應變手段之外。最為根本的,便是讓你建立軍功,確切可以獲取軍心,這樣才能獲得武將真正支持。你也過,如今隨着三次大征皆勝,軍中很是產生了一批驕橫的將領。若是皇帝沒有一點的戰功,便只能靠着手段,去壓制那些驕橫武將。但這些手段若是搞不好,極為容易引起武將的離心離德。」

「手段要有,但絕對不是扶文壓武。朕當初,也是靠着先是平叛鄭州,后平叛寧夏兩次戰功,才慢慢讓那群武官支持朕。而不是誰當皇帝都一樣,大家都是摸魚混日子。若沒有那兩次戰功,朕在偽帝造反之前,秘密調換一部分江南諸軍將領,也沒有那麼容易。最為關鍵的是,通過兩次平叛,朕發掘一批武將。在軍中建立了部分自己的班底。這才是朕真正目的。」

「相對於文官,武將首先世家相傳的比例很大。畢竟行軍打仗這玩意,也是需要人去交的。單靠自己一點點摸索,時日太過於漫長。而這些世家子,大多出身家庭都極其優越,幾代人傳承下來成了紈絝子弟的,倒是大多數。軍中真正依靠的,實際上更多的是平民出身武官。若是單靠那些世家傳承的武將,恐怕不僅用不了多少年,朝廷都有可能面臨無將可用危險。」

「讓這些世家子出身的武將,在一地長期掌握兵權,也是比平民出身的子弟更為危險。這也是,朕為何設立兩大武國子監的原因,就是為了打破原有的階級限制,培養和發掘更多的人才。減少他們成長所遭遇的意外,以及耗費的時間。但這樣出身武將,往往自尊心都極強,行事不受限制。身為皇帝可以不知兵,但是不了解這些人真正心態,那才是真正最為危險的。」

「武將不可以為相,以文治武是必須的。可這也絕對不能明,文官就要爬到武將的頭上。文武二途,都是國朝的支撐,缺一不可。武將若是長期執掌兵權,的確是有造反的危險。但文官的毛病,朕想你也是心理清楚的。清高,自以為看幾本書,便總認為老大、地老二,他們是老三。便是皇帝若是想要下大治,也得事事聽他們的。也就是所謂聖子垂拱而治。」

「若是讓文官凌駕於武官之上,恐怕用不了幾年,這些人就能將武將打壓的連氣都喘不過來。而朝廷不是單靠那些文官便能支撐的。好戰必亡、忘戰必危,若是真讓那些武將尊嚴掃地,真正遇到危難,又有誰肯去保家衛國?單靠那些只會動嘴皮子的文官?創業離不開武將,守業雖離不開文官,但更離不開武將。對武將的確要防,但更要用,而且關鍵要看怎麼用。」

「朕此次讓你去西域,也是讓你通過親身歷練,可以做到怎麼去揣測這部分饒心態。這樣,才能更好的恩威並濟,更好的駕馭住這些人。記住,對待文官要嚴,但是不能苛。對待武官,要恩威並濟。國雖大,忘戰必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事情,永遠都不要做。培養和發掘武官,明白他們的心態,以便更好的駕馭他們,讓他們為國效力,才是真正為君之道。」

到這裏,黃瓊的語氣之中顯示出一絲猙獰:「不要想着,每個人都是白璧無瑕,更不要想着每個人都是忠臣孝子。為上位者,要知道用人所長,而避人所短。人有野心不怕,但是得在君王允許的野心。否則,再親的人也不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定河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定河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 文武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