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卡爾巴拉

聖地卡爾巴拉

***教什葉派有兩個聖地在伊拉克,一是納傑夫(Najaf),二是卡爾巴拉(Karbala)。很想去拜訪,選了稍近一點的卡爾巴拉,在巴格達西南約100公里處。

***教分為很多派別,最大的一派叫遜尼派,約佔全世界***的80%;其次是什葉派,主要分佈在伊朗、伊拉克等地。這兩派在選擇先知穆罕默德接班人的問題上產生分裂,對峙至今已有漫長的歷史,其間產生過很多仇讎相報的悲劇。下爾巴拉就是其中一個悲劇的發生地,什葉派由此產生了對「殉教者」的永久性紀念。我們過去對什葉派知之甚少,因為中國的***絕大多數是遜尼派。但是自從伊朗什葉派領袖霍梅尼領導了「***革命」,繼而又爆發兩伊戰爭,不能不對什葉派關注起來。實際上,這是一個組織特別嚴密、熱情特別高漲、鬥志特彆強健的派別,不可忽視。

卡爾巴拉市以兩座清真寺為中心,其他建築層層環繞,向邊緣輻射。兩寺都有閃光的金頂和圓柱形的塔樓,構成對稱,中間是一個相間500米左右的廣場。與巴格達不一樣,這裏所有的婦女都包裹黑袍,幾乎無一例外。這使我們車上的幾位女士突然緊張起來,趕緊下車找店鋪購買黑袍,以免遭到意想不到的處罰。

我們先要去市**,申請在卡爾巴拉活動。市**大門上方有沙壘和機槍,兩個士兵一直處於瞄準狀態。我們在機槍下大約等了一個小時,申請被批准,便趕到一座清真寺,請求以非***的身份進入。答覆是,考慮來自遙遠的中國,可破例進入圍牆大門,卻不能進入寺內的禮拜堂。

這座清真寺建於公元7世紀,后經幾次重修。進入大門,只見圍牆內側是一圈迴廊,無數黑衣女子領着孩子坐在地毯上,神態安靜。黑衣服背後,是碧藍相間的彩釉高牆,高牆上方是金頂白雲。這樣的組合,從自謙的人到輝煌的天,一層比一層明亮,一層比一層高敞,對比強烈,真是好看。

記得有一位英國建築學家說過,***清真寺建築體現了一種沙漠中的「綠洲文明」,我覺得很有道理。阿拉伯人早期,一直過着現在還能看到的貝都因人那樣的游牧生活。荒涼大漠的漂泊者在尋找棲息點的時候,需要從很遠就看到高大而閃光的金頂,需要有保障安全和安靜的圍牆,圍牆之內,需要有陰涼的柱廊和充足的水源。中間的禮拜堂,不管多麼富麗堂皇,都是帳篷結構的延伸。其實直到霍梅尼在隱居巴黎郊區期間,還曾以一個真實的帳篷作為清真寺的禮拜堂。這種基本功能,使清真寺的建築簡潔、明快、實用,即便在圖案上日趨繁麗也未能改變主幹形態,為建築學提供了一個佳例。

我這一路過來,拜謁過埃及的薩拉丁城堡清真寺、耶路撒冷的岩石圓頂清真寺,還到約旦的皇家清真寺參加了一次完整的大禮拜,其他順便參觀一下的清真寺就更多了,大體上都保持着這種形態。但是相比之下,要數卡爾巴拉的這兩座清真寺最符合始源性的「綠洲文明」旨意。其他清真寺已經過於城市化了,遊客也太多,而在這裏,基本上都是虔誠的禮拜者。

我們問了坐在迴廊前地毯上的一家四口,是不是經常來這裏,回答是每兩個月來一次,就這樣坐一天,念念《可蘭經》,心境就會變得平靜。我看迴廊內外席地而坐的一個個家庭,神情都差不多。寄身於戰雲壓頂的土地,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苦難,但在金頂下的院落里坐上一天,就覺得一切都可忍受了。然後,在夜色中,相扶相持回家。

身裹黑袍的卡爾巴拉婦女。這座什葉旅***聖城的人口中約有一半是伊朗人後裔,其裝扮和生活方式更為接近伊朗。

他們很多來自外地,黑袍飄飄地要走過很長的沙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非亞之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非亞之旅
上一章下一章

聖地卡爾巴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