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滅亡的本質上的原因

第126章:滅亡的本質上的原因

然而這個辦法並不是那麼好解決的,畢竟先發展起來的既得利益會想法設法的去阻擋後來入局的人,這幾乎已經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了。

至於想讓先一批發展起來的資深者去幾乎無條件的幫助後面的新手那基本上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這就和古代的王朝是一樣的道理,古代的王朝覆滅的原因也是和輪迴空間里的資深者佔據了大多數資源一般。

古代歷史出現了數個大一統王朝,這些王朝有些亡於禪讓,有些亡於底層的反抗,有些亡於外族入侵,也有些亡於內部經濟崩潰,提及王朝滅亡根本原因,更是各不相同。

首先,說說歷史上能稱得上大一統的王朝,以秦開始,然後是西漢,新朝,東漢和西晉,再然後就是兩百五十年之後的隋王朝,緊接着是唐、北宋、元、明、清朝。其中新朝過分短暫,不多贅述,北宋雖然沒有河西走廊、燕雲十六州和芸南,但是北宋佔據中原和江南,經濟強大,社會繁榮,因此也勉強算得上是一個大一統王朝。

然後就分析一下古代王朝滅亡的表面看上去的原因,首先一個自然是統一七國結束幾百年分裂的秦國了。

關於秦朝滅亡,原因自然是方方面面的,有歸納為趙高亂政,有歸納為秦二世胡亥胡作非為。但是這些都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我們都知道,秦朝實實在在是亡於農民起義,而引發農民起義的因素往往很簡單,要麼是讓百姓沒飯吃,要麼是讓百姓活不下去了。

而秦末農民起義四起的原因,就在於天下百姓過不下去了。因為秦朝嚴刑峻法,苛政泛濫。秦律名目繁多,誅罰苛刻,很多人因為犯了點小事,就會導致幾十上百人被株連。而觸犯秦律,如果情節不重,往往會被判苦役,秦朝正是靠苦役修馳道、建長城、營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宮。最多的時候,整個秦朝天下有服役者數百萬,這必然導致民力大為受損,更會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而苦不堪言的結局就是只需要一把火,就能燃燒起天下百姓胸中的怒氣。

然後陳勝吳廣大澤鄉舉義,天下霎時間群雄響應,劉邦起於沛縣,項梁起於江東,頃刻間天下沸騰,數年間便滅亡了大秦帝國。

接着就是第二個王朝西漢亡於儒學泛濫

西漢王朝,作為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對於整個漢國歷史的前進和推動都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秦朝相當於漢族統一精神的一個重要奠基,而西漢對於漢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框定方向的作用。

關於西漢的滅亡,表面上看起來是外戚掌權、宦官崛起,還有趙合德、趙飛燕姐妹禍亂宮闈。誠然,大權旁落外戚,宦官勢力龐大,紅顏禍水都是西漢滅亡的重要原由,但是真正傷及西漢統治根基的卻是儒學的泛濫。

儒學在發展過程中,分為很多個不同時期,先秦時期,儒學作為一種治國理念,乃是先進的哲學思想。秦末,儒學多狂士,到了漢初講究與實用性相結合,如陸賈和叔孫通等人,這時候鍋家的治鍋理念是道家,儒士多為言官。而武帝本人雖然奉行法家,但是卻給予儒學思想更多的發展空間,儒學也不斷自我更新,形成了新式儒學,以董仲舒為重要代表。

到了西漢中後期,也就是漢元帝開始,儒學成為了唯一的治國理念,儒學漸漸排斥和覆蓋了其它所有思想,而儒學講究推崇聖人,以己為尊,講究皇位當如三皇五帝,有德者居之。

而後期善於表演的王莽就是以聖人的姿態迷惑了全天下的人,被全國百姓推崇為大聖人,

而這樣有德之人就應該當皇帝,然後在王莽可以操作天下民心為己所用,稱帝豈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儒家經典派的狂熱,摧垮了西漢帝國,畢竟思想,才是一個鍋家強大的凝聚力,西漢王朝被儒家思想摧垮。

再接着就是第三個亡於世家大族的東漢了。

東漢,自劉秀洛陽稱帝,擊敗綠林軍和赤眉軍之後,建立了一個和西漢完全不同模式的王朝,東漢相比於西漢,多了一個世家貴族階層,東漢初期有着傳統六大家族,鄧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統家族、竇融家族、馬援家族和陰氏家族。這些家族雖然幫助東漢開疆拓土,北破匈奴,西定西域,保證了東漢一朝無邊患。但是也分散了東漢王朝的皇權,外戚強大,歷朝歷代,無過於東漢者。

而東漢後期。因為舉孝廉制度的不斷發展,導致了更多的世家大族崛起,如楊家和袁家,在漢末可謂是隻手遮天,門生遍地。東漢朝廷為了平衡這一局面,不得不提拔宗室起來與世家對抗。

然後就導致了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分散,漢末時期,各大世家都有着自己不可忽視的軍力,然後頃刻間割據勢力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於東漢帝國疆土之上,這也就是東漢強盛而亡的根本原因。

然後就是第四個亡於分封的西晉了。

西晉,是古代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短命王朝,司馬氏取代曹魏之後,歷經艱難,滅掉了江東吳國,進而一統天下。但是司馬炎在江山一統之後,一改往日的勤政,並沒有雄才大略的治理天下,而是大開享樂之風,所以統一的西晉王朝漸漸走向浮華和奢靡,類似王石鬥富就是這一時期的典故。

但是這些都不是西晉王朝迅速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西晉王朝建立之後,鑒於曹魏打壓宗室,才導致了大權旁落他們司馬家,所以為了避免這一陋習,矯枉必須過正,所以司馬炎大肆分封,就只是司馬炎就分封了二十七個王,而且每個藩王都有着自己的封地和兵馬,誠然,在皇帝集權的君主之下,這對於司馬氏的統治有很大的框定作用。但是,當坐在皇位上的那位能力不行的時候,下面的藩王可能就有不同的想法了。

所以,司馬炎去世之後,由於繼任者晉惠帝司馬衷智力上有點難以服眾,所以給了賈南風亂政的機會,而賈南風勾結藩王擴充自己的實力,然後就導致了藩王之間的內鬥,最後成功掀起了一場大型大型風暴,持續十數年的八王之亂,讓本就混亂的西晉王朝徹底崩潰。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然後連年戰亂,導致中原百姓要不葬身戰亂,要麼南遷江南,然後空虛的中原,引發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覬覦,接下來就是五胡亂華,匈奴、羯族、氐族、羌族、鮮卑乃至丁零等族相繼南下,中原河山殘破。

再然後就是第五個的隋朝亡於窮兵黷武

隋朝的強大乃是古代歷史的幾個巔峰之一,其在橫向比較的世界地位,僅有盛唐和初元能與之相提並論。在歷經開皇之治的積累后,隋朝走向了真正意義上的富強,隋煬帝是個有夢想的君王。

其開科舉,通運河,經營西域,營建東都和揚州,開發江南。同時北上,以重甲騎兵將強盛的突厥打趴下了,似乎感覺整個世界沒有對手了,然後就將目光投向了東北,而曾經被前燕打趴下的高句麗竟然成為了北東亞的大鍋,再加上高句麗不斷擴張,似乎有些囂張,不把這個無比強盛的隋帝國放在眼裏。

於是隋煬帝便決定了征討西域。然而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隋帝國,傾全國之力的一百多萬大軍竟然倒在了北面的極寒天氣里,再加上瘟疫與水土不服,強大的隋朝精銳大軍竟然不可思議的敗下陣來。

其實一次失敗完全不能打垮隋朝,但是戰無不勝,幹什麼都能成的隋煬帝丟不起這個人,隨後又再度傾全國之力第二次征討高句麗,但是在兵臨平壤,圍攻遼東城,將大獲成功之時,楊玄感卻在東都洛陽造反了,隋煬帝不得已,只有撤軍,然後勞民傷財卻一事無成。

即使二次征高句麗失敗,隋朝天下已經天怒人怨,隋煬帝只要安心回來作太平天子,國家還是不會崩潰,但是不信邪的隋煬帝,隨即發起了第三次征討高句麗,窮兵黷武,但是這時隋煬帝已經失去了人心,軍士逃跑,天下沸騰,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最終無疾而終,隋王朝自此崩潰,亡於四處的造反勢力的圍攻之下。

再再然後就是第六個唐朝亡於將不聽令

唐朝,華夏文明屹立於世界歷史舞台的最巔峰,更是古代歷史上最驕傲的代表時刻。但是大唐之強盛,僅僅只是安史之亂前的一百四十年,而安史之亂后,大唐光芒不再,儘管有兩三次迴光返照,一步一步走向了最後的滅亡。

中唐和晚唐衰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宦官做大,隨意廢立君王,還有就是牛李黨爭,更有清流遍地,缺乏實幹家。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皇帝失去了對軍權的控制,集權體系的崩潰。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藩鎮割據,藩鎮不再聽從皇室節制,特別是河北三鎮,他們世襲罔替,基本處於半獨立狀態。而大唐除了毫無戰鬥力的神策軍之外,其餘軍隊都掌握在天下諸侯手中,槍杆子沒在自己手中,唐朝皇帝自然腰杆子就不硬,不是傀儡卻形似傀儡,特別是黃巢起義之後,李唐皇室徹底失去了對天下的控制,唐昭宗想要重組神策軍,卻毫無效果,最後徹底成為諸侯傀儡。

唐昭宗最後落入朱溫之手,被朱溫弒殺於洛陽,而唐朝也自此一步步走向滅亡。

唐朝之後就是第七個北宋了,而北宋的滅亡則是戰略錯誤。

北宋王朝,是古代歷史上最富有繁華的朝代,但是只是針對貴族和有產階級,北宋的最底層百姓過得並不好。而北宋和遼國,其實同強同弱的,自澶淵之盟后,宋遼再也沒有大型軍事衝突。

數十年沒有軍備和實戰經驗,自然就會導致和平盛世之下的軍備廢弛,然後就是軍隊腐朽,再加上北宋本身就是重文輕武,所以才有了契丹打過黃河,女真打過長江,被蒙古趕下海的歷史發展路線。北宋軍力在末期,基本已經達到了不能一戰的水平。

而同時期的遼國也沒好到哪裏去,自澶淵之盟后,遼國沒有戰事,再加上漸漸漢化,導致了曾馳騁草原的精銳騎兵漸漸變得不會打仗,再加上國內政治鬥爭激烈,貪污腐敗橫行,所以也羸弱不堪。

而正當宋遼同時經濟繁榮而軍事下落至低谷之時,女真崛起於北東,這支新銳勢力軍力戰鬥力極強。然而,這兩個軍事能力弱的大國卻沒有抱團取暖,而是北宋鼠目寸光,在童貫的主持下,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聯手攻遼。

這是一個極其幼稚的戰略,唇亡齒寒,最終遼國滅亡后,北宋將直面女真鐵騎,最終不堪一擊的北宋軍隊被鐵浮屠和拐子馬絞殺。

不過女真的金國雖然滅亡的北宋但是卻被後來蒙骨崛起的鐵木真聯合南宋給擊敗,然後南宋和北宋一樣出了戰略上的錯誤,那就是蒙骨的鐵木真在滅了金國之後,又和之前聯合北宋滅遼的金國一樣回頭滅了南宋。

所以不管是北宋和南宋,到頭來都是為別人做了嫁妝的感覺。

而在宋朝之後的元朝和明朝都是亡於自然災害。

元朝末年,貪污腐敗橫行,朝廷內部鬥爭劇烈,黨派林立,因為朝廷腐敗,引發了官員胡作非為,所以很多地方賦稅極其重,民不聊生。這些都是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但是卻並非是根本原因,引發元末各階級大衝突的導火索,乃是自然災害。元朝末年,由於地震水災不斷,最嚴重的乃是黃河決堤,造成了大面積的黃泛區,百姓沒有救濟,還要給腐敗的政府無償修河堤,民變自然難以避免,另外,元末乃是我國歷史上瘟疫最肆虐的時間段,鼠疫造成天怒人怨,最終天下暴亂,紅巾軍等眾多農民起義崛起,一舉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無獨有偶,明朝也是被天災所毀滅。明末,所面對的主要有兩方面的壓力,內部西南和西北地區的土司起義,以及朝廷黨爭。外部有來自東北的威脅,特別是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在東北的戰局一度十分被動。但是這些都不足以摧毀一個龐大的大明帝國,儘管到天啟末年,明帝國已經很是遲暮,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而眾所周知,真正殺死大明王朝的乃是內外交困,兩邊都不能解決,這就是崇禎面臨的困境,而最終滅亡大明王朝的是剿不完的農民起義。而之所以遍地農民起義,主要是因為崇禎中期,連續五年的天下大旱,最嚴重的乃是河南,竟然達到了驚人的連續七年大旱,很多地方顆粒無收。所以,中原各地爆發了極其嚴重的農民起義,因為不叛亂四處劫掠就沒有飯吃,所以明朝永遠也消滅不完農民起義,為此還搭上了孫傳庭和楊嗣昌兩大名將,因為大旱,導致多個省份沒有了稅收,日益高昂的軍費開支,造成明朝隨之的崩潰。

至於最後一位王朝清朝則是亡於外敵入侵。

清朝的滅亡與上述朝代皆有不同之處,因為清朝中後期,正好趕上了世界的大變革,偶洲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完成了對清朝的彎道超車,而富有的清朝卻沒有進化出工業化科技來守護這塊富饒的土地。

所以清朝就被貪婪的外敵加上內部的反抗給滅亡了。

然而這些王朝被滅亡的各種各樣的原因都不算是真正的原因,這些王朝滅亡的從本質上來說的原因卻都是同樣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從亮劍開始的特種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從亮劍開始的特種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6章:滅亡的本質上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