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拜山門(上)

第六百四十八章:拜山門(上)

聽說我想去拜山門,側過頭看着我,虞瀾想了想:「要不,先找一家賓館吧,或者,把車先修修吧,這車太慘了。」

我笑着搖搖頭:「帶着這些東西去,才顯得咱們重視。」

虞瀾點點頭,在地圖上搜索起龍虎山的具體位置,她一邊找,一邊問道:「你一直說要拜山門,是你有求於人嗎?」

「龍虎山是在上清鎮,是嗎?」虞瀾問道。

「對。」

我想了想:「倒不是非要求人辦事,只是,這拜山門是自古的規矩,咱們這輩還是傳承下來比較好。」

從古至今,無論是綠林好漢,還是雲遊的僧道,到了人家的地界,一定要找到當地勢力最大的人,去見見面,認認門,規矩大的,還要帶上三樣禮物。

這首當其衝的,就是一頭羊,寓意為「領頭羊」,這是承認對方的地位;第二個,要帶上一捧路旁土,用錦盒裝好,表示自己的心和黃土一樣淳樸,這是在表達自己誠懇、謙卑的態度。而第三個,只要是自己隨身帶的東西就行,和對方互相交換。

這時候,如果對方認可你,便會給你端上一壺清水;若是對方上了一壺茶水,這就代表着,拿你當客人了,在這地界範圍內,他都會管。

所以,這拜山門,可以成為是規矩,也可以說是老輩的傳統。而玄慧已經和龍虎山那面打過招呼了,於情於理我也要去一趟,否則免不得被人說成沒有規矩。

可我和虞瀾人生地不熟的,根本不知道哪裏賣活羊,前後想了想,我和虞瀾直接去了農貿市場,買了一隻羊頭回來,只要意思到了,形式不重要。

一切準備妥當完畢,車子慢慢的駛向了上清鎮,而我在車上換上了全套的道袍,以莊嚴法身,示以尊重。

龍虎山天師府,在整個道教發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從明太祖時期龍虎山就已經建成,而道家講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這龍虎山自己便佔了兩樣,分別是第十五洞天,第三十二福地。

更讓人讚歎的,這一座道觀,竟然是兩支道教主流宗教的發源地,這第一支,便是傳世最廣的正一教,乃是漢朝道聖張道陵所創之派。起初,張道陵要求所有信奉道義之徒,需奉上五斗米,故而也被稱為五斗米教,後世稱其為「天師道」,其宗法善於養氣內修,而符籙之造詣,更是可與茅山比肩!時至今日,也只有龍虎山上的道士,可以自稱為「天師」。

第二支,便是名震八方的龍虎宗,這龍虎宗是張道陵的第四世孫子,張盛所創,雖然後期與正一教合併,但其仍保留外家武術等教派特色,其地位不容小覷。

無論從歷史沉澱,還是宗教造詣,龍虎山在道教的位置,也只有茅山尚且能與之抗衡。

我和虞瀾獃獃的站在龍虎山的山門外,雕龍畫柱的山門,自帶一股威嚴的氣勢,讓人不自主的心生恭敬。

門前的小道童,帶領我倆把車停在了停車站。而後,我將自己的道士證遞交了上去,仔細核驗身份后,小道童便帶着我倆見到了知客師傅。

當知客師傅聽見我是來拜山門的,非常客氣的在前面引路。一路上,穿過三清殿,路過王母宮,直到走到了一個叫見緣堂的地方,這才停下了腳步。

知客師傅輕輕推開古香古色的門,緩緩地說道:「您二位先在此休息,我去請掌門。」

坐在見緣堂里,看着屋裏的裝修,我心中不禁感嘆道:「有朝一日,希望清風觀也能變成這樣。」

沒過多久,門被人推開,兩個小道童先行推門而入,恭敬的站在門的兩側,幾秒鐘過後,一個身形消瘦,面須及胸的中年男人,不急不緩的走了進來。

這人身上並沒有穿掌門的威儀服,只是穿着一身灰綠色的道褂,手中拿着一柄平平無奇的拂塵,和普通道士沒什麼區別,兩相比較之下,我身上的道袍都要比他的衣服更精緻一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陰間有個小賣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陰間有個小賣部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八章:拜山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