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諸羌交涉

第九十章:諸羌交涉

陝西位於為宋、夏、吐蕃三國邊界,長久居住在此的民族主要就是漢人、吐蕃人及羌人。

吐蕃國目前的政權為昔日吐蕃贊普、藏王的後裔朗達瑪的後裔欺南凌溫所建立的唃廝啰政權,自建國以來便奉行對宋友好策略,尤其是在李元昊叛宋自立,日漸坐大后,唃廝啰國聯宋抗夏,甚至欺南凌溫本人也接受宋國的冊封,被宋廷封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等。

大概在欺南凌溫的考量中,陝西並非是宋國考慮國策時的首要,對唃廝啰國的威脅較小,但李元昊卻是在不斷試圖對外擴張,威脅較宋國更大。

基於吐蕃唃廝啰國對宋國的友好,混居在宋境的吐蕃人也大多願意接受宋國陝西官員的「編戶」,不願者便主動離開宋境,遷往吐蕃人長期控制的河湟及隴西,反正有唃廝啰國約束,吐蕃人也不至於因為編戶而與宋國發生衝突。

不過這種情況在羌人中恰恰相反,建立西夏的李元昊,其出身黨項人,或該稱做黨項羌,正是羌人中的一支,據說為漢朝西羌後裔,自古以來便占青海湖周圍草原及以南地區。

相較其他逐漸消失於文獻的諸羌,作為古羌之後的黨項在隋書、唐書中據有記載,亦活躍於五代十國,是流傳至今的諸羌中毫無爭議的貴族,在諸羌中享有頗高威望。

而黨項中最為有名的,莫過於李元昊這一支,黨項拓跋部,以接受唐、宋封授的方式,自唐末宋初以來便是諸部落聯合的首領,其餘諸羌亦大多依附,直至李元昊叛宋自立。

因此相較吐蕃人,宋國境內的諸羌部落更有底氣拒絕宋國的編戶齊民,一旦宋國逼得過緊,他們便索性倒向西夏,助漲西夏威勢,反過來與西夏軍隊一同進犯陝西,迫使宋國最後和談。

五月二十六日,秦鳳、涇原、環慶三路的諸蕃部落首領,一同來到渭州,準備就編戶齊民一事與宋國交涉。

知渭州張亢代表宋國出面,親自出城向諸首領請到城內州衙。

也許是見這些首領一個個氣焰囂張,彷彿是來興師問罪,高若訥有意晾他們一晾,叫他們先在州衙內院中集合,僅吩咐官吏為他們提供茶水。

而在相隔數十丈外,在渭州州衙隔街的酒樓二樓,趙暘帶着郭逵,及折繼閔、折繼祖兄弟站在窗口,眺望着州衙院內那群諸羌首領,順便聽兄弟倆介紹黨項的來歷。

折繼閔乃麟府折家當代家主,今年三十一歲,正年富力強,官授果州團練使、麟府路兵馬鈐轄,其中果州團練使相當於一個武職的寄祿官,有名無實,從六品的兵馬鈐轄才是其正職。

路級武官,官職最高為兵馬部署——英宗時避諱稱兵馬總管,其次是兵馬鈐轄,再次是兵馬都監,資深者加「都」字。

鑒於麟府折家出身黨項,故上至朝廷、下至陝西四路與河東路,皆對麟府折家格外防範,此番若無趙暘,折繼閔、折繼祖兄弟來到渭州的處境其實非常尷尬:高若訥既要求他們出面幫助說服諸羌部落臣服於宋國,又對他們過多防範,甚至態度上也不甚客氣。

畢竟宋國建立之初,確實需要折家來協助抵擋來自西面的威脅,但直至今日,折家那些兵力已談不上什麼大用,宋國朝廷更為看重的還是折家作為黨項人的身份,希望借折家去拉攏宋夏邊境的諸羌,但偏偏折家在羌人中又不如拓跋李氏有威望,令朝廷頗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糾結。

當然,倘若折家在羌人中的威望高過拓跋李氏,那估計朝廷得更加防範他。

而更關鍵的是,折家還享有宋國建國至今的一個特權,世襲罔替對府州的掌控,不算封邑,卻也相差無幾。

黨項人出身,世代武官,還有一塊與封邑相差無幾的地盤可以世襲罔替,地位超然,集以上種種,折家怎麼可能不被針對?

就比如河東路,對麟府折家就防範甚多。

當然趙暘例外,他對於「北宋三家將」還是頗有了解,知道折家對宋國可謂是忠誠,前赴後繼為宋國守邊二百年,因此在初見折繼閔、折繼祖兄弟時便給於其極高禮遇,讓暗暗驚嘆於這位趙副使竟如此年輕的折家兄弟頗感受寵若驚。

今日值諸羌首領聯袂到渭州討個說法,趙暘在州衙對面的酒樓擺宴,單獨宴請折家兄弟,順便聽聽他們對這件事的看法。

遠遠眺望半晌后,折繼閔捧著茶碗道:「單看衣着打扮,似是羌人,但應該並非黨項人……自李繼遷、李德明父子后,黨項便大多前往依附,更遑論李元昊叛宋自立,應是先零、燒當等諸羌,雖同為古羌之後,但其實已與我黨項相差甚遠。」

「折家能號令他們么?」趙暘問道。

折繼閔苦笑搖頭:「若是麟府一帶諸羌,我折家尚能憑藉平日的恩惠約束一二,但陝西四路這邊的諸羌,實在是力所不及……論號召力,我折家在此還不如范相公,更遑論拓跋李氏。」

趙暘也不失望,點點頭后又問道:「若今日談判不利,雙方兵戎相見,折家夾在當中可會難以自處?」

「當然不會。」折繼閔正色道:「我折家雖出身黨項,但自投效大宋以來便忠心為國,甚至恥於與拓跋李氏來往,更遑論其他諸羌。」

趙暘微微點頭,畢竟折家曾屢次擊退西夏李元昊的進犯,就算宋國朝野仍對其懷有戒心,但他是相信的。

他寬慰折家兄弟道:「高相公請兩位出面勸說諸羌部落首領,兩位也不必過於憂心,成與不成皆可。……之所以要請兩位出面,目的還是為了告知諸部落首領,大宋編戶齊民,其實並非要加害羌人,只是為了使陝西四路更加穩定罷了。」

折繼祖苦笑道:「高相公與趙副使的一番苦心,想必諸羌首領是聽不進去的,這些人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權柄,若族人都被拆散安置,這些人也就無法再作威作福了……依我之見,與其和這些部落首領交涉,不如利誘其族人。趙副使莫以為那些部落首領皆會妥善照顧族人,事實上各部落族人對首領心懷怨憤者大有人在,只要派人去利誘拉攏,相信必有人倒戈。」

趙暘欣賞地看向折繼祖,點頭道:「這一點,高相公與我也考慮到了,不過暫時未有實施,畢竟眼下還未與那些部落撕破臉皮,不好派人利誘其族人,待雙方撕破臉皮再說。」

「原來如此。」折繼祖恍然大悟。

隨後,待等酒樓的酒博士領人奉上酒菜,趙暘與郭逵及折家兄弟吃喝一番,待酒足飯飽,這才徐徐朝州衙而去。

而此時在州衙的院內,原本叫嚷着「叫渭州給我等一個交代」的諸羌部落,在被高若訥故意晾了近一個時辰后,大多也不復之前的精神,一個個坐在凳上、或伏在桌上,有心急的一次次去催促招待他們的官吏,但得到的回覆始終只有一句:「負責此事的高相公正在商議要事。」

但實際上,高若訥只是坐在州衙內喝茶而已,喝的還是他從趙暘這邊討去的炒茶。

不多時,趙暘領着郭逵及折家兄弟、王中正等人走入屋內,見高若訥端坐在主位上喝茶,隨口問道:「你準備晾他們到幾時?要不然我再去睡個午覺?」

高若訥遂吩咐一名元隨道:「去外頭看看,看看那些人可還在叫嚷?」

元隨領命而去,此時高若訥的目光掃過折繼閔、折繼祖兄弟,又瞥了一眼趙暘,倒也沒說什麼。

稍後,那名元隨一臉笑容地來報:「相公,那一眾人都已失銳氣。」

「好。」高若訥滿意地點點頭,吩咐道:「你去找張知州,請他出面將那一干人請到州衙偏堂,我與趙副使待會就過去。」

「是。」元隨領命而去。

待那名元隨離開后,高若訥轉頭看向趙暘,問道:「待會與其交涉,你我誰做那個惡人?還是……」

說話間,他的目光看向折繼閔、折繼祖兄弟,眼中閃過一絲計較之色。

然而趙暘卻搖頭道:「別,我還指望之後叫折家出面利誘呢。張亢與折家需長久在此,就讓他們做個好吧,你我做個惡人。」

高若訥愣了愣,掃了眼折家兄弟,微微點頭。

直到張亢派人來請,眾人準備前往偏堂時,高若訥才趁折家兄弟不注意,拉住趙暘衣袖低聲道:「折家……」

然而不等他說完,趙暘便已猜到,抬手阻止道:「我知道,折家我保了,有什麼事我來負責。」

高若訥眉頭一皺,但隨即又舒展,可能在他看來,麟府折家充其量不過手握數千軍隊,相較二三十萬之眾的諸羌也談不上什麼大隱患,至少並非當務之急。

片刻后,眾人步入州衙偏堂,張亢站在入口處相迎,趙暘趁機附耳對他說了幾句,張亢心領神會,朝趙暘與高若訥點頭回應后,便請二人進入偏堂,將其介紹給屋內等候已久的諸羌部落首領:「諸位,這位是我大宋朝廷派來專門負責編戶齊民之事的經略安撫使高相公,諸位之前也都見過了,這位是趙副使。」

他有意略去了「招討」二字,以免會談氣氛愈發緊張。

見宋方的副使竟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諸羌部落首領對視一眼,眼中自然難免流露一些輕視。

但趙暘也不在意,微笑着拱手施禮,做足禮數。

隨後,張亢又替折繼閔、折繼祖兩兄弟做了介紹,得知兄弟倆出身黨項,諸羌部落首領面露敬色,甚至還有人開口求折家兄弟待會替他們說話,這令折家兄弟心中很是尷尬。

說真的,若非是趙暘,兄弟倆都不知自己能否出席此次交涉,畢竟高若訥對他們可不怎麼待見。

雙方寒暄幾句,便進入正是交涉環節。

因此次前來的諸羌部落首領人數較多,有十幾人,故州衙官吏將偏堂內的擺設做了一番調整,跟昔日在鴻臚寺的會議室倒也有幾分相像,堂正中擱並排兩張方桌,雙方分坐兩側;宋方為高若訥、趙暘、張亢、折繼閔四人,折繼祖、郭逵,以及充當文記的范純仁、文同等,皆坐在後側的凳子上;而諸羌部落首領那一邊則坐了五人,其餘近十人則坐在次座。

期間,趙暘好奇地打量對面諸羌部落首領,儘管這些首領都穿着偏中原的錦袍,但仔細看就能發現他們仍然帶有不少異族特色,頭髮上的飾物,獸牙編串而成的項鏈,再比如幾乎人人都穿着的羊皮襖,看起來有些不倫不類,彷彿糅雜了中原與羌族的文化習俗。

至於相貌,這些人也較漢人略有不同,比如眼睛更大、鼻樑更挺,顴骨吐出,彷彿高山族特徵,凝視他人是尤其顯得兇悍,令趙暘不禁聯想到了「狼顧鷹視」這個詞。

他肆無忌憚的打量,自然也引起了那些諸羌部落首領的目光,不過這些首領很快便又將目光轉向高若訥。

隨即,阿瑪部落首領阿瑪率先開口,以一口極具地域口音的陝西方言介紹此番與他同行的諸部落首領,有且部落、吉子部落、古浪等等,隨即又質問高若訥,嘰里咕嚕說了一堆,且說得又快,別說趙暘沒聽懂,高若訥這位學士都沒聽懂。

好在有州衙的官吏代為翻譯:「這位是牛部落的首領阿牛,今日攜羊、白羊、黃羊、白馬等諸部落首領一同前來,他問高相公,涇原路是否已確定要取締雙方歷來的羈縻?」

從旁,折繼閔見趙暘一臉微妙,亦低聲解釋:「瑪在羌語中即指牛,且指羊,吉子指白羊,古爾浪窪指黃羊,瑪指馬……」

「等等,你剛不是說瑪指牛么?」

折繼閔搖頭道:「那是瑪,瑪指牛,我此刻說的是瑪,指馬。」

「……」趙暘欲言又止地看着折繼閔,當場就打消了繼續了解羌語的念頭,轉頭看向高若訥,正好高若訥正面無表情地傳達朝廷的指令:「陝西編戶齊民,乃我大宋朝廷政令,豈有更改?若你等不願,我大宋亦不強求,只要你等率手下族人離開我大宋境內即可,吐蕃、西夏,你等盡皆可去,我方絕不阻攔。」

待州府官吏將高若訥的話翻譯給諸部落首領,諸羌部落首領又驚又怒,那位叫阿牛……不,叫阿瑪的首領更是拍著桌子怒斥,稱宋國咄咄逼人。

一看這些人的氣焰,趙暘就猜到這些人多半還不知遼國正在討伐西夏,西夏自顧不暇,自以為能有西夏撐腰,故氣焰囂張。

眼見這些人如此無禮,張亢眼眸中閃過一絲怒意,依他的脾氣早已跳起來了,不過今日趙暘讓他扮好人,他也只能忍着怒氣好言相勸,同時頻頻向趙暘使眼色。

而此時趙暘也意識到空口談判毫無用處,在與高若訥交換一個眼神后,準備發難。

只見他猛地一拍桌案鎮住眾人,正色喝道:「夠了!郭都監,取圖來。」

「是!」

郭逵當即站起,將早已準備好的地圖攤在桌上,只見這份地圖上不僅標註有渭州、鎮戎軍等地名,還圈注有阿瑪等諸部落的駐紮地。

其中阿瑪部落的駐地就位於鎮戎軍與懷德軍之間。

「我只問一遍,阿瑪部落是否接受我大宋編戶齊民?」趙暘正色問阿瑪道。

待官吏將趙暘的話翻譯給阿瑪,這位部落首領面色驚疑不定,嘀嘀咕咕說了半天。

「他說什麼?」趙暘皺眉問道。

翻譯官吏拱手道:「他說我大宋這般做法是犯了極大過錯,破壞了彼此十幾二十年來的友誼,他絕不接受。」

趙暘又好氣又好笑:「你再問他,是否接受編戶齊民,我只要聽到接受或不接受,不想聽其他的。」

官吏再次詢問阿瑪,後者說了一堆,還是沒有當面回答。

在折繼閔暗暗搖頭嘆息之際,那名官吏拱手對趙暘道:「稟趙副使,卑職多次詢問,他皆避而不談。」

見此,趙暘當機立斷,當着所有人的面,取筆在鎮戎軍與懷德軍之間標註有「阿牛部落」的那塊區域上劃了一個叉。

如此意味濃重的舉動,令阿瑪首領面色頓變,沖着趙暘大聲叫嚷,代為翻譯官吏猶豫半天也不敢開口,多半是沒什麼好話。

不過趙暘也不在意,盯着對方正色道:「限你在三日之內率族人遷離,逾期我方將派兵驅趕,介時派遣軍士所耗錢糧,及此行一切後果,皆由你部落承擔。……解釋給他聽!」

「是。」那名官吏點點頭,將趙暘的原話翻譯給阿瑪首領,後者又驚又怒,作勢伸手欲抓向趙暘。

「你做什麼?!」郭逵大喝一聲,當即將佩劍抽出半截,驚地那阿瑪立即抽手。

「還有誰要走的?」

趙暘提着筆環視屋內其餘眾部落首領。

諸部落首領怎麼也沒想到宋方此次竟如此強硬,更沒有想到出面威脅的竟是他們此前輕視的趙暘,面面相覷之餘,一時間竟也失了言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錚錚大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錚錚大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章:諸羌交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