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第七十七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Chapter7長遠的教育是:該給孩子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

給孩子一雙「火眼金睛」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物理老師為了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帶了一杯苦瓜汁到教室。上課時,他讓每個同學仔細觀察自己的動作——他將右手的食指伸進苦瓜汁,然後再用舌頭舔右手的中指,並且裝出很開心的樣子說:「真好吃。」然後,他讓每個同學模仿他剛才的動作。結果很多同學在照做后,都因舔了沾了苦瓜汁的手指而露出了十分難受的表情,只有一個同學表情很平靜。因為只有這個同學細緻地觀察到老師在舔自己的手指時,已經悄悄地換了一根手指。

看完這個故事,我明白了觀察力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我們總是喜歡用「聰明」

來誇獎孩子智商高,有頭腦。「聰明」這個詞分開看就是「耳聰目明」,也就是說,聰明的孩子離不開敏銳的觀察力。孩子聽到了新奇的聲音,看到了有趣的事物,就形成了認識,進而轉化成為智力。

達爾文曾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在眾人之上。」所有的學科都離不開觀察,只有通過觀察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解決問題。

不僅如此,從心理和生理的角度上來說,觀察力也是很重要的。假如一個人缺乏觀察力,就感覺不到生活的變化,就像是一直活在單調的生活中,猶如一潭死水沒有波瀾。但如果一個人觀察力夠強,他眼裏的生活一定是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

在兒子上幼兒園時,我經常和他一起玩「大家來找茬」的遊戲,以此來鍛煉他的觀察力。我買了一本兒童「找茬書」,書上每一頁都有兩幅看似一模一樣的圖片,遊戲規則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出兩幅圖的不同之處。一開始兒子只能找到一些明顯的不同,但是細微之處看不到。我就跟他說:「寶貝加油,仔細觀察,你一定可以的。」後來,兒子靜下心來重新觀察圖片,果然順利地通過了遊戲。

這樣的遊戲玩了一段時間后,兒子找到了規律,知道秘密通常藏在哪裏,就算是再隱蔽的不同,他也能順利地找出來。後來,我逐漸讓他觀察生活中的不同,兒子的觀察能力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得以穩固提升。

關於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我有以下幾點心得。

首先,要教孩子如何觀察。

觀察前,讓孩子知道觀察的目的,這一點很重要。有一次,我帶兒子去公園玩,他漫無目的地張望,顯得很無聊。我對他說:「你今天看看在公園裏能發現幾種小鳥?是什麼顏色的?是大還是小?飛得高還是低?叫的聲音洪不洪亮?晚上回去寫一篇觀察日記吧。」兒子聽罷,果然仔細觀察起公園裏的鳥來。

在培養孩子觀察意識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孩子如何去觀察。比如說在觀察風景的時候,可以從近到遠看,也可以從上到下看,還可以從整體到局部看。這樣觀察事物,既有條理,又能兼顧局部,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

其次,還要培養孩子的觀察興趣,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旺盛的,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天性多鼓勵孩子觀察,主動認識周圍的世界。比如,我們可以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在快樂中觀察萬物的變化。

有一年春天,我和丈夫帶着兒子去野炊。到達目的地后,丈夫開始搭建帳篷,我則帶着兒子去溪水邊轉了轉。我跟他說:「快看,那個石頭下面有隻螃蟹。」兒子的好奇心一下就被我提起來了,他看着水裏不住地問:「哪兒呢?哪兒呢?」我指給他看。兒子順着我指引的方向不僅看到了螃蟹還看到了小魚和小蝦,他興奮得手舞足蹈。回到帳篷邊,兒子興緻勃勃地向丈夫講述了剛才的所見所聞。通過這件事我發現,孩子在提升觀察力的同時,也會提高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一箭雙鵰。

再次,我們還要鍛煉孩子善於抓住事物細節的能力。

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還要用心留意事物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帶孩子去市場買菜的時候,可以問他:「你看看公雞和母雞有什麼區別?」「草魚和鯽魚有什麼區別?」「豌豆和蠶豆有什麼區別?」帶孩子出去旅遊時,可以問他們:「我們這次來的地方和上次有什麼不同?」家長的這種提問會大大促進孩子觀察的積極性,並使其觀察過程變得更仔細更認真。

最後,我們要儘可能地調動孩子全部的感官去觀察。

我們可以調動孩子的感官來觀察周圍的事物。比如說顏色、外形、聲音、溫度、味道等。我們要讓孩子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只有親身感受了,才能加深孩子的印象,讓觀察的效果更好。

想讓孩子獲得敏銳的觀察力,讓他們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這種能力不是一天養成的。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成為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

讓「害羞寶寶」變得樂群善交,擁有一個「好人緣」

兒子3歲時,有一天,我帶着他到小區的小廣場上玩,那裏有許多孩子在玩,他們一邊奔跑一邊大叫。兒子遠遠地看着那些小夥伴快樂的樣子,也很想加入到他們中間。他一手指著在玩的小夥伴,一手拉着我要走向他們,卻不說話。我明白了兒子的意思,他是想和那些孩子一起去玩。我鼓勵兒子:「你自己去找小哥哥、小姐姐玩好不好?」兒子看起來有些害怕。以往的時候,兒子也是這樣,很少會主動去找小夥伴們玩,常常是有小朋友主動過來找他的時候,他才會放心地去玩。

我繼續鼓勵兒子:「你過去和他們玩吧,他們很喜歡你和他們一起玩的。沒關係,媽媽在這看着你玩,好不好?」兒子鬆開了我的手,站着看了一會兒,才猶豫着走了過去。剛開始時,兒子還有些拘束,但不一會兒,兒子就和那些小朋友混熟了。

其實,像兒子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他們或是天性害羞或是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勇氣,總是害怕與人交往,缺乏社交力。

善於交往對一個孩子的智力發展、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潛能發揮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可以極大地促進孩子的各項能力和素質的發展。孩子樂群善交的能力是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的,在他對自己以外的人感興趣的時候就應該開始了。在母親把孩子抱在懷裏餵奶時,孩子就開始對母親的微笑和聲音感興趣了,可以說這時候就是最初的交往了。而在以後的生活中,孩子會不斷與別的成年人和孩子接觸,父母需要在這些過程中逐步培養孩子善於交往的意識和能力,逐步培養孩子樂於交往的品質。

提到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很多父母會認為這和孩子的性格有關,常常為自己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善交往而苦惱。其實人際交往也是一個社會實踐的過程,通過我們的鼓勵與示範,完全可以改善孩子與別人交往的方式與態度,提高他社會交往的能力,讓家中的「害羞寶寶」變成樂群善交的孩子,擁有一個「好人緣」。

我堂哥的兒子宇飛5歲時,有一段時間兒子很不喜歡和他在一起玩。每次他和堂哥來我家做客時,兒子總是躲得遠遠的。我觀察了一下,主要因為宇飛特別執拗。比如宇飛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時,別人叫他,他也不理,總是低着頭玩自己的。如果別人走近他,他就會冷不丁伸出手打別人一拳。身材比別的孩子高大的宇飛常常會用力過猛,把別的小朋友打哭或把對方推倒在地。為此,有很多家長向我的堂哥告狀,而宇飛自己有時也向堂嫂哭訴:「小朋友為什麼不喜歡和我一起玩呢?」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后,我立刻告訴堂哥堂嫂,宇飛執拗、霸道的性格已經讓別的孩子疏遠他了,這對培養他的社交能力是很不利的。於是,堂哥和堂嫂在我的建議下努力幫助宇飛改善他的不良性格,並培養他的社交能力。

首先,一定要嚴格要求宇飛不能動手打小朋友。告訴他如果他總是無緣無故打人,別人就不願意再和他玩了。也許宇飛真的嘗到了被別人孤立的痛苦滋味,每次他要打小朋友時,堂嫂就會在旁邊說:「你這樣,小朋友就會不喜歡你,不願意和你玩了。」宇飛聽到媽媽這句話后就會立即停止打人,友好地拉起對方的手。

果然,經過堂哥堂嫂和宇飛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宇飛執拗、霸道的性格和打人的行為越來越少,他在和別的孩子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得越來越友好,別的小朋友也越來越喜歡和他一起玩了。

好的性格非常有助於一個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我們要努力幫助孩子培養好性格、改善不良性格,讓他用好性格贏得好人緣。

除了性格,一個孩子只有真正喜歡交往並積極參與交往實踐,才會發展出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很多孩子並非天生不喜歡與人交往,他們大多都是從小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了很多失敗的體驗,經歷了與人交往的不愉快才導致他們不再喜歡與人交往。所以,我們要努力讓孩子在與別人的交往中體驗到快樂,孩子就會越來越喜歡與人交往。

在兒子1歲左右時,一見到陌生人就會非常不安,會害怕地轉過頭把臉藏到我的懷裏,一副很害羞的樣子。我知道這是因為兒子剛出生那會兒見到一位「陌生人」

時留給了他不好的記憶而導致的。那位「陌生人」是我老家的一位親戚,長得五大三粗、黑臉膛、一頭亂蓬蓬的頭髮,當時他剛見到只有8個月的兒子就湊到他跟前,用佈滿皺紋的手摸了摸他的小臉,然後咧開了大嘴,粗聲大嗓地逗引兒子:「快叫伯伯。」兒子當即就嚇得大哭不止。以後,兒子再見到高大、長相粗獷的男人時就會表現得很恐懼,直至後來見到其他陌生的女人和孩子也會表現得很恐懼。

兒子就是因為在他最初的人際交往中,「陌生人」從聽覺、視覺、觸覺各方面都給他留下了不好的記憶,讓他在以後的交往中也擔心再次遇到這種不好的感覺,因而不喜歡與陌生人交往。

為此,我決定在孩子對交往產生不好的體驗時及時幫助他消除這種負面情緒,努力讓他在交往中體驗到樂趣。於是,我為兒子做出榜樣,很快樂地和別的大人或孩子一起玩或交流,兒子也就模仿我的行為去和別人一起玩或交流。我還經常帶兒子與好脾氣、喜歡交往的大人和孩子進行交往,鼓勵他與別的孩子分享玩具,和陌生人一起玩,在兒子做得比較好的時候,我會及時鼓勵兒子的行為,讓他體驗到與人交往中會有很多快樂。這樣,慢慢地,兒子就越來越喜歡與人交往了。

最後,孩子是否樂於交往、善於交往與我們的言行對他的影響和我們對他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關係。如果我們父母本身不善於與人交往,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方法,孩子通常也不會懂得如何與人交往。

所以,我們也需要不斷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不斷改善自己的性格,不斷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給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

有創造力的孩子,才有更廣闊的未來兒子上小學時,有一天,他的幾個小夥伴到我家來玩,我給他們每個人發了一盒雪糕。孩子們吃完后,都把盒子扔掉了,只有木林還在觀察着手裏的雪糕盒,他揚着手裏的雪糕盒對我說:「阿姨你看,這個盒子可以做成一艘船啊。」

「怎麼可以做成一艘船呢?」我問木林。

「你看這是船體,再做一個帆粘在盒子上不就像一艘船了嗎?」木林說。

我讚許地點點頭說:「好啊,那你去把盒子洗乾淨,和小朋友們一起來做一艘船好嗎?」

很快,木林就把盒子洗乾淨了,我拿來剪刀、膠水和卡紙,小朋友們馬上圍過來,大家一起開始了「雪糕盒子改造」。做的過程中,兒子對我說:「媽媽,雪糕盒子還可以做成一個炒菜鍋。」還有的小朋友說:「還能做成花盆呢!」我說:「那我多拿些盒子來,大家做成自己想做的東西,好嗎?」

過了沒多久,孩子們就把做好的東西擺在了桌子上,都仰著頭,充滿期待地看着我。我表揚了他們每個人,並告訴孩子們:「平時只要多動腦筋,發揮你們的創造力,每一件物品都可以變成藝術品。」

孩子們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時不時會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這是孩子們具有創造力的體現。在培養兒子創造力的問題上,我做出了以下幾種嘗試,與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因為我丈夫平時喜歡修理電器、改造電器,所以我們家專門開闢了一個小操作間。兒子很喜歡和丈夫在操作間里玩,他們在裏面做了很多「寶貝」,比如一個用舊書桌改造成的小書櫃,兒子現在還在用。他們還一起把兒子小時候睡過的小床,改造成了一張小桌子。兒子一點都不覺得做這些事情很累、很麻煩,反而經常跟丈夫說:「爸爸,我們下次把××做成××吧!」通過這件事我發現,兒子在提升動手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第二,鼓勵孩子嘗試右腦型文藝活動。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部分父母都會走進藝術培養的誤區。有的人認為文藝活動就是唱歌、跳舞、畫畫。其實文藝活動涵蓋面非常廣,比如做手工、學習演奏樂器等,這些活動都算文藝活動。

還有的父母喜歡在藝術類別上限制孩子,如讓孩子學鋼琴而不是彈古箏,讓孩子學素描而不是水彩。其實我們干涉太多,反而會降低孩子對藝術的興趣,也就達不到鍛煉孩子右腦的目的了。

第三,不要批評孩子的創意。

假如我們在生活中給孩子設立了太多條條框框,比如說應該穿這件衣服,或者系鞋帶應該那樣系,那麼孩子就會省去自己思考的過程,而養成按照我們的方式去做事情的習慣。這樣的孩子,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

越「規矩」越沒有創造力,越「老實」越沒有思考力。孩子在進行一件有創造力的事情時,我們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孩子的想像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如果說孩子的創意是一朵花,那麼我們就是護花人,我們的讚賞和陪伴才能讓孩子的創意之花開得長久,開得芬芳。

不但要懂得吃魚,更知道如何釣魚有一天,我去一個朋友家做客。一進門,朋友的女兒就拿出她新買的一張CD跟我說:「阿姨你看,這是我最喜歡的偶像出的新專輯,我存了好久的錢才買到的,來之不易啊!」看到她陶醉的表情,我笑出了聲,我問她:「那你買CD的錢是哪兒來的?」她說:「一部分是零花錢,還有一部分是壓歲錢。」

「嗯,你知道自己存錢買喜歡的東西,這一點做得非常好,阿姨要表揚你。」

我對朋友的女兒說道。

接下來,我和朋友就孩子的「財商能力」進行了一番探討。如今,大部分家長都開始重視孩子的財商教育。什麼是財商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和管理金錢的智慧。包括正確認識財富和管理財富的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能幫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在對孩子進行財商能力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絕大多數的父母有一個誤區,認為家長幫助孩子掌管錢,當孩子有什麼東西要買的時候可以直接向家長索要。這樣一來,就可以知道孩子的錢都花在了什麼地方,也不用擔心孩子肆意揮霍錢財了。對於這樣的做法,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是錯誤的——孩子認識不到金錢的重要性,覺得想買什麼問家長要就行了,缺乏金錢使用的基本規劃意識。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培養孩子的財商能力,不是要替孩子掌管錢財,而是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規劃和使用金錢的方法。

我就非常重視培養兒子的財商能力,為此還專門制訂一個財商教育的「三步走」方法。

我研究出來的財商教育「三步走」的方法具體是這樣的:第一步,培養孩子認識金錢和掌握金錢的能力。

兒子上小學之後,每年我都會從兒子收到的壓歲錢中拿出一部分交給他,讓兒子自己去安排使用。我沒有對這筆錢的具體用途提出要求,而是讓他自由支配。

比如同學過生日,他可以用這筆錢買禮物送給同學;或者買自己喜歡的衣服、玩具、書本、零食等。兒子使用這筆錢時,我和他爸爸絕不干涉,但是如果他揮霍完了,我們也不會給他補貼。

兒子剛得到這筆錢時,十分興奮,因為他第一次有了一大筆可以自行支配的錢,想買心儀的東西時再也不用向我們要錢了,他對這種經濟自由感到很新鮮。

他很快給自己買了一件新衣服,給爺爺奶奶買了禮物,還請小夥伴們吃了雪糕。

沒過多久這筆錢就花完了。再看到喜歡的東西時,就買不了了,他只能再努力存錢。通過這件事兒子認識到金錢需要長期的規劃,他開始學着規劃自己的零花錢,並學會了有選擇性地購物。

相信大多數孩子每年都會收到一筆壓歲錢,這些壓歲錢要麼是家長替孩子掌管,要麼是家長以孩子的名字開戶存在銀行。很多父母認為以孩子的名義存錢,就是讓孩子擁有自己的財富,就是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可實際上這些錢最終還是由家長掌管,對培養孩子財商沒有任何幫助。

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財商,讓孩子具有合理支配錢財的能力,首先要教會孩子學會認識和掌握金錢。假如我們一直不放手,讓孩子自己掌握金錢,那麼培養孩子的財商永遠只能是紙上談兵。

第二步,培養孩子的賺錢能力。

從兒子上小學開始,我每周都會給他一筆固定的零花錢。兒子戲稱那是他的「工資」。有時兒子看上的東西,一周的零花錢買不起,那麼他就把每周得到的錢存起來。儘管存得很辛苦,但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樂在其中,並且能夠堅持下來。

有時候,我看兒子存錢十分辛苦,就問他:「你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快點買到你喜歡的寶貝呢?」兒子開心地問我:「媽媽你要多給我零花錢嗎?」

我當然不會直接給他漲零花錢,而是側面引導他可以把一些閑置物品進行二次銷售,如看過不想再看的書和已經不想再玩的玩具等。兒子覺得我的建議很不錯。他決定在班級里舉辦一場「拍賣大會」,讓每個同學都參與進來。第二天他就去找了老師說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老師也很贊同這個想法。於是在班主任老師的組織下,兒子的班級舉辦了一次「跳蚤市場」活動。

這次活動非常成功,家長們也十分配合。兒子在這次活動中賺到了300元錢。

要不是親眼看到他定價、砍價,我從來不知道原來他這麼會做生意。兒子用自己拍賣賺到的錢買下了他心儀的寶貝,美滋滋的。

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如果我們不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就永遠都不知道孩子的潛力有多大。

第三步,讓孩子了解一些理財知識,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念。

兒子上初中后,我和丈夫開始告訴他儲蓄的概念——把錢存入銀行,可以得到利息;如果買基金、股票也會有收益,但是會有漲跌,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很多父母擔心,給孩子灌輸這樣的理念會讓孩子變得愛投機,成為一個「小財迷」。

其實,只要父母具有正確的財富觀,就會給孩子以正面的引導。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對金錢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所以作為父母要時刻反思自己的言行。

我們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是要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的財富觀,正確認識人與金錢的關係,克服對金錢的恐懼和貪婪,避免成為金錢的奴隸。受到社會環境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些人認為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金錢是不好的,怕孩子對金錢看得過重,變得唯利是圖。其實,我們的這種擔憂是多餘的。父母從小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意識,能使孩子形成正確的財富觀。孩子在小的時候,對事物的認知正在逐漸形成。這個階段接受的財商教育,將會對他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是為了教會孩子正確看待金錢,以及基本的理財技能。孩子未來要在社會中生存,這種教育就是不能缺失的。因為它能幫助孩子解決以後人生中所面臨的一系列金錢問題,從而讓孩子在金錢和財富中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決策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出謀劃策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能見到這樣的場景:「你以後不要老和小明玩,在一起就知道打打鬧鬧,要多和你們班上的雷雷玩,多向他學習,在一起多談談學習。」孩子和誰一起玩,父母要干涉。

「兒子,明天穿的衣服媽媽給你找出來放在床頭了,明天你就穿那件。」孩子穿什麼衣服,父母要干涉。

「下學期把畫畫班停了吧,我看你上了幾學期也沒什麼作用。報個英語班吧,你的英語要好好補習一下。」孩子的興趣愛好,父母要干涉。

……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每天都在執行家長的命令,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選擇自己的喜好,過被安排好的生活,在集體中也總是沉默的那一個,不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也沒有什麼主見。這樣的孩子,讓他做出決策簡直難如登天。所以說孩子長大后的優柔寡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父母教育方法不當上。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句管理學名言——一個錯誤的決策,一百個行動也無法挽救。這句話說明了決策的重要性,以及錯誤的決策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一個人的領導級別越高,那麼他的決策就越重要。

所以,培養孩子的決策力也是我們為孩子未來考慮的重要部分之一。培養孩子的決策力,核心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我們要用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給孩子一定範圍內的自主權,讓孩子從做決定中體會到滿足感和自信。把小事交給孩子來做決定,不僅是尊重孩子的表現,更是對他決策能力的鍛煉。

培養孩子的決策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引導孩子將目光放得更長遠。

拿學習來說,我從來不會把目光一直盯在兒子的學習成績排名上,我更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因為我認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學習成績才能得到穩固提高。

孩子在求學階段時,如果家長每天盯着孩子的分數和排名,等他步入社會工作后,又會盯着孩子的薪資和職位的高低。久而久之,在家長的壓力和影響下,孩子也會一味地去追求眼前的利益和財富,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地去追求,甚至會走上歪路。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在學生時代,他的成績和表現都非常優秀,因為父母從小就給他灌輸「只有成績好才能出人頭地」的觀念。參加工作后,他的母親為了他能得到領導的提拔,便逼迫兒子和交往好幾年的對象分手,並與領導的女兒結婚。婚後,朋友自然很快得到提拔,然而就在這位朋友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卻因為貪污公款而鋃鐺入獄。原來,他手中的權力大了,又缺乏正確的認知和決策能力,禁不住誘惑,最終釀成大禍。

這位朋友有這樣的結局,跟他父母的教育和影響脫不開關係。因為從小被教育「力爭上遊」,所以他把「向上爬」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決策力時,一定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決策標準,引導孩子將目光放長遠,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家長要讓孩子學着做決策,除了讓他們放手去做,更要讓他們把目光放長遠。

看得更多、更遠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只有擁有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孩子才能做好人生的每一次選擇。

其次,讓孩子站得更高,學會把握全局,培養戰略戰術思維。

有的孩子並不缺做決策的果斷和膽量,他們缺乏的是判斷力。如果我們能教會孩子在更高的角度上把握全局,孩子就能學會面對問題時如何做出更正確和全面的決策。

為了鍛煉兒子從全局出發做決策的能力,我決定讓兒子體驗一次「當家」的感覺。以往,他只需要安排好自己一個人的零花錢,那次我把全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給了他,讓他利用暑期一個月的時間好好地「當家做主」一次。

全家一個月的生活費,包括買菜錢、活動經費、購買生活用品的錢、水電費和機動資金。兒子剛拿到這筆「巨款」時很興奮,可是沒過多久他就犯了難,因為他從沒買過菜。於是,在兒子「當家」的第一天我帶他去了菜場,然後轉身回家了。我和丈夫在家等了一會兒,兒子就回來了。他買了一大堆自己喜歡的菜,高興地對我說:「媽媽!快做飯吧!」

我說:「嗯,買了很多菜,可是沒有我和你爸爸愛吃的。而且也沒有調料哦!」

兒子聽了我的話,驚訝地張大了嘴巴。

他爸爸說:「你媽媽每次買菜都會考慮你想吃什麼,你也要照顧我和你媽媽想吃什麼呀!」

兒子沒有想到,光買菜這件小事就要考慮到家人愛吃什麼,還有如何搭配菜和調料等問題,比他想像的麻煩多了。後來兒子吸取了教訓,會在買菜前詢問我和丈夫想吃什麼菜,以及某個菜里需要哪幾種材料。兒子「當家」當得興緻勃勃,還安排了一次周末家庭出遊活動,請我和他爸爸吃飯看電影。兒子問我:「媽媽,你有沒有覺得最近咱們家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我笑着說:「是啊,你最近買的菜都很好哦!不過要注意控制支出哦!」兒子不以為然。

很快大半個月過去了,兒子突然找到我,說:「媽媽,錢好像不太夠了。你給了我一個月的錢,已經只剩1/3了。你能再補給我一些嗎?」我拒絕了他的提議,而是讓他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兒子的解決辦法就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們家過起了每天青菜豆腐的日子。

一個月終於過去了,兒子在第二個月的頭一天就迫不及待地把「當家」大權還給了我。他說:「一個月終於過去了,不想再吃青菜了,媽媽今天買點好菜吧!」

我笑着問他:「你覺得當家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兒子說:「一點也不簡單!」

通過這一個月的當家經歷,兒子明白了全面考慮問題的重要性。孩子沒有當過家,第一次當家時,難免會出現考慮問題、做選擇的時候不全面的情況。如果我們不給他機會,他就沒有實踐經驗,始終不懂如何考慮全局。我讓兒子當家一個月,就是讓他知道生活中處處需要決策,而他要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還有很多。

合作力:先合親友,后合社會

我在網上讀到一篇報道,裏面介紹了日本明星幼兒園的入學測試。他們通過多個遊戲來對孩子進行測試。其中有一個遊戲我覺得很有意思——老師在房間里擺上一張小圓桌,這個小圓桌的大小剛好可以圍着站10個孩子,小圓桌的重量也不重,5個孩子就能抬起來。老師每次會讓10個孩子進入房間,然後請他們幫老師把桌子搬到隔壁去。當孩子們開始搬桌子時,有的孩子很積極,有的則站在一旁不動手。這時老師就會記下全程不參與搬桌子的孩子的編號,隨即這個孩子會被帶出房間,並被告知入園測試沒有通過。

而沒通過的原因是,孩子的合作能力還需要提高。老師會建議家長將孩子帶回去后專門鍛煉和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日本人非常重視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對其灌輸「合作才能成功」的觀念。小圓桌遊戲只是一個形式,也許第二年的入園測試就不是這個遊戲了。但是,只要孩子記住了團隊合作的精神,融入團隊中,懂得與他人協作,才能順利地完成入園測試。

可見孩子的團隊意識應該首先由父母來進行培養和引導。團隊精神的培養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嬰幼兒時期孩子學會與他人建立連接,在幼兒園、學校時,老師教會孩子遵守紀律,融入集體。走上工作崗位后,孩子需要與他人互相協作完成工作。

所以,團隊精神和合作力不管在什麼階段都很重要。從兒子讀幼兒園開始,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我是這樣做的:首先,多幫助別人。

孩子從學校回來后,很多家長除了問學習成績外,還會追問孩子:「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有沒有跟同學打架?」「老師有沒有請你回答問題?有沒有表揚你?」從這些無比熟悉的問題中,我看到了父母關注的中心點——自己的孩子。

把自己的孩子當作中心,這當然是出於父母的愛,在父母的內心世界中孩子當然是中心。可是在真實的世界中呢?

有的父母只關注自己的孩子是否被欺負,是否需要得到幫助。卻很少向孩子傳達「幫助別人」這一重要觀念。再加上對孩子過分縱容和溺愛,讓孩子變成了一個「小皇帝」,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性格。一個從小就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他人的孩子,是很難有團隊意識的。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幫助他人的意識。

在兒子上幼兒園時,每天放學回家后,我會問他:「你今天有幫助老師和同學做事嗎?」「同學幫助了你,你幫助他了嗎?」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向孩子強調「幫助」的概念時,還應該提醒孩子只有幫助了別人,才有資格請求別人幫助你。

其次,教育孩子一視同仁,不要區別對待朋友。

小學和初中時兒子常常給我講他們班裏發生的各種趣事,我從他的話語中發現,兒子的班級裏面存在不同的小集體,而且都是以成績好壞來劃分的。成績好的和成績好的同學玩,成績不好的和成績不好的同學玩。學校和老師過度強調「優生」和「差生」,造成了孩子們區別的目光。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在一個團隊中,有各種各樣的人,大家性格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也不同。正因為區別性和多樣性,我們才會接觸到各種人,感受到不一樣的精彩,吸收到不一樣的長處,學習到不一樣的品質。我們應引導孩子用平等的目光來看待和尊重每一個朋友,真誠待人,與朋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樣他們才能學會更好地與人合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