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第三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殺出個黎明

內有歐陸均勢外交掣肘,外有海洋強國英國制衡。

19世紀的歐洲大陸,一西一東兩大強權法國與俄國,相繼為我們示範了新時代歐洲陸地強國稱霸的錯誤樣板。

而當時五大國中的普魯士,則真正領悟了歐洲外交的精髓。

強盜邏輯

第五次歐戰,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了。

戰爭摧毀了維也納體系,但並沒有摧毀五大國的均勢外交的整體架構。

就世界範圍來講,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是巨大的。

戰爭中得利的英國與法國兩強,在全球範圍內更加瘋狂地攫取海洋利益。只不過法國的拿破崙三世的行事更加低調,他在確保不觸怒英國人利益的情況下,小心翼翼地重建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法蘭西殖民帝國。

克里米亞戰爭剛剛結束,英法兩個強盜就聯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並且隨後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幾乎在同時,英國人徹底將印度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變成了所謂的維多利亞女王頭頂上的那顆最耀眼的明珠。並且在此基礎上向西進攻阿富汗,向東滲透緬甸。法國人則在美洲打起了墨西哥的主意,在亞洲開始殖民越南,並在非洲滲透塞內加爾。

列強們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俄國戰戰兢兢於克里米亞戰爭的失利,而且由於戰爭造成了沙俄政府的債台高築。於是,俄國人於公元1867年,將阿拉斯加賣給了南北戰爭(1861—1865年)之後國勢蒸蒸日上的美國。

沙皇俄國為什麼這麼大方?是因為沙俄人的腦袋壞了嗎?

當然不是。

沙俄當時算是典型的欺軟怕硬,它在英法身上占不到便宜,就把所有的憋屈全部都發泄在了中國清政府身上。英法兩個強盜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俄國人則趁火打劫,先後同中國簽訂了《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吞併了中國外東北多達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僅僅是在幾年之後的1864年,貪婪成性的沙俄,又從中國外西北,划走了四十四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換個角度看,俄國人賣給美國人的一百七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之前就已經在中國找補回來了。而且對比天寒地凍、冰原覆蓋的阿拉斯加,中國的外東北、外西北,那都是如假包換的膏腴之地。

站在當時歐洲列強的角度看世界,實在是通透極了。

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任何公義存在,這個世界也根本沒有任何普世價值存在。對於歐洲列強來說,誰的案底都不幹凈,能夠擺到枱面上來講的,都是說給旁人聽的外交辭令。不管那些講出來的話有多麼天花亂墜,實際所有的潛台詞都只有四個字——利益至上。

既然如此,面對如此兇險的江湖,歐洲那些小國們就必須找到自己的生存術。要麼依附於大國求生,要麼就聯合起來結成攻守同盟,要麼就想辦法統一自己的本民族。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存在——其他強盜們在海外的殖民地讓人艷羨,那些後起的列強,要趕緊解決自家後院的麻煩事情,才能騰出工夫來抓緊到海外掠奪更多的殖民利益。

當時的國家統一,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意大利和德意志。

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戰爭算是第一次歐洲大戰,而此次歐戰之後,幾乎就已經奠定了意大利持續分裂的主旋律。此後,四次歐戰之後,維也納體系被四大列強所主導,將意大利一分為八。

但實際上,情況一直都在微妙變化,這種變化起自拿破崙戰爭之後。

在拿破崙進軍意大利期間,意大利的封建凍土曾經被拿破崙的鐵犁所翻動,拿破崙幫助意大利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姊妹共和國,為普通老百姓播下了共和民主的種子。而利用拿破崙的強勢,意大利確實也曾經形成過統一的聲音,並且還曾經以僕從國的身份,幫助法國人打法俄戰爭。當時犧牲在一線的意大利士兵,也有幾萬人之多。

所有這一切,都促成了意大利統一民族意識的出現。

當然,在此時的意大利,還曾經出現了一個秘密結社的,活動詭秘的,致力於意大利統一的政黨「燒炭黨」(Carbonari)。

燒炭黨的獨立運動,到19世紀40年代的時候被陸續鎮壓,但燒炭黨人的思想卻留存在了意大利老百姓心中。並且值得注意的是,克里米亞戰爭中大出風頭的拿破崙三世,年輕時候就曾經參加過燒炭黨。這件事情,也為後來的意大利統一事業做了一個極好的鋪墊工作。

前文講到,1848年歐洲革命,當時的第一槍就是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打響的。而隨後,這場革命席捲了整個意大利。撒丁王國認為一統意大利的時機已到,於是迅速參與到了意大利革命大潮中去,但很顯然,單憑撒丁王國單打獨鬥,並不足以擊敗當時歐洲希望保持意大利分裂的各方勢力。尤其到了運動後期,激進的革命群眾衝進教皇國,在羅馬成立了羅馬共和國。

困獸猶鬥的教皇,向所有天主教國家發出了求援信。

於是在意大利西北擁有利益的法國,在南部兩西西里擁有利益的西班牙波旁王朝,在北部和東北部擁有屬地的奧地利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合起伙來鎮壓了意大利的革命運動。

最終,第一次意大利獨立戰爭(SecondItalianWarofIndependence)在1849年被剿滅,教皇國復國。

實際上,意大利人可能缺少勇氣,但並不缺少運氣。

幾年之後,拿破崙三世在法國站穩腳跟,並且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我們知道,拿破崙三世對於意大利是有特殊感情的。這種感情,後來一直在拿破崙三世的腦海之中作祟,並最終決定了意大利統一的走向。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撒丁王國在拿破崙三世的鼓動之下參戰,並且最終成為戰勝國中的一員,參與了巴黎和約的簽訂。而與此同時,奧地利人則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一無所獲,反而是由於出爾反爾,得罪了英法與沙皇俄國。

這樣一來,公元1858年,拿破崙三世與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CamilloPaoloFilippoGiulioBenso)約定,將奧地利的勢力逐出北意大利。事成之後,法國獲得薩伏伊與尼斯(Nice),而撒丁王國則可以獲得奧地利人在意大利北部領地,比如倫巴第和威尼斯,帕爾馬(Parma)和摩德納(modena)等。

歐洲四強,英國默許,法國參戰,普魯士和沙皇俄國袖手旁觀。

因此其後的過程並不複雜。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SecondItalianWarofIndependence)於1859年開打,意大利各邦老百姓紛紛起義表示相應。第二年加里波第(GiuseppeGaribaldi)率1089名紅衫軍(RedShirts)組成的遠征志願軍,從西西里島登陸,一舉轟動兩西西里王國。

公元1861年3月,以撒丁王國為班底,意大利王國成立。

至此,除了威尼斯依然屬於奧地利,羅馬教皇國保持獨立,意大利全境統一。

外交專家

其實,對於克里米亞戰爭之後的法國來講,一個統一的意大利對於法國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意大利的最終統一,同拿破崙三世的個人選擇,有着莫大的關係,畢竟當時的拿破崙三世算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即便在當時,對於拿破崙三世支持意大利統一的做法,法國國內也有很多反對的聲浪。因此在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開打之後不久,法國人就和奧地利人達成了媾和。

所以,意大利統一等於是法國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也沒有撈到。

就拿破崙三世本人來講,他是那個時代的列強政治中,一個自詡英雄的人。就實際情況而言,拿破崙三世也的確幫助法國擺脫了維也納體系的窠臼,並且在全球範圍內重建法蘭西殖民帝國。但如果落實到很多歐洲外交實例而言,拿破崙三世的選擇往往看着靈光一閃,卻經常虎頭蛇尾。尤其是這位自負的皇帝經常感情用事,如此性格在外交戰線,則經常處於十分被動的境地。

事實上,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之後,真正享譽歐洲的外交家,是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OttoEduardLeopold,PrinceofBismarck)。

中文語境中的俾斯麥,往往有「鐵血宰相」說法。

事實上,這樣的稱呼已經嚴重曲解了「鐵血」,也嚴重曲解了「宰相」。

俾斯麥並非一位窮兵黷武的人,恰恰相反,他是當時的一位外交專家。如果反過來講,當時的俾斯麥如果真是一個赳赳武夫,恐怕在當時五強爭霸、均勢外交的歐洲,就不會有後來的德意志統一了。

大家的誤解,往往集中在「鐵血演講」這件事情上。

如此一來,我們就先看一看「鐵血演講」的背景。

我們知道,二次歐戰「三十年戰爭」,將一盤散沙的德意志王國打得元氣大傷。從那個時候開始,民族主義的想法就已經在德意志王國出現。然而,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顯然已經不可能擔起一統德意志的重任。

首先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本身,也在三十年戰爭中受到了極大傷害,其國力並不足以扛起這樣的大旗,何況南部還要應對異教徒的奧斯曼土耳其。其次,奧地利自己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哪怕是其幾個核心行政區,比如波希米亞的捷克人,匈牙利的馬扎爾人,這些統統不是省油的燈。另外,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崛起之後的普魯士,已經同奧地利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裂痕。兩家分別為新教和天主教的守護者。

自從有了普魯士,德意志統一的主導者,也就有了新選項。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拿破崙戰爭,戰爭之中普魯士和奧地利還有其他德意志邦國並肩作戰,贏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同樣是在戰爭期間,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主動改自己的皇帝稱號為「奧地利皇帝」,隨後神聖羅馬帝國即被拿破崙解散。這樣的心路歷程,德意志人在政治軍事上呼喚出了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意志,但對於奧地利人來說,拿破崙戰爭並沒有什麼政治加分。

但即便如此,戰後德意志諸邦組成了一個連統一議會都沒有的德意志邦聯(GermanConfederation),依然選擇了名聲在外的奧地利作為名義上的共主。

政治軍事上需要統一,經濟上也是如此。當時的德意志諸邦,最多的時候擁有一千多個政治實體。很多小邦國不僅有自行制定關稅的權力,甚至還有發行貨幣的權力。當時從英國出產的工業品,在德意志諸邦從西到東橫穿一次,中間需要交十幾次關稅,還要更換十幾種貨幣。這樣的情況持續存在,對於操同一種語言的德意志人民來說無疑是一種煎熬。

所以,德意志統一是必然的,只是要看時機,看形式。

從形式上來講的話,當時就有「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的說法。大德意志的意思是統一之後的德意志,除了說德語的德意志民族之外,還要加上奧地利帝國的疆域,組成一個多民族的,以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國家;而小德意志則由普魯士倡議,建議組成一個純粹的德意志人的國家,而排除奧地利在這個未來的統一德意志之外。

作為一個實力飛速增長的,以新教立國的國家,普魯士說到做到。

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

德意志關稅同盟就有意識地排除了奧地利的參與,從而形成了一個小德意志一統江山的雛形。當時的德意志關稅同盟,已經做到了經濟政策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在此基礎上,普魯士人造的火車也可以在同盟內自由穿越。

如此一來,統一的條件逐漸成熟起來。

到了歐洲1848年革命結束之後,當時的德意志諸邦甚至想擁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登基做德意志皇帝。

可見,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

俾斯麥的「鐵血演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來的。

「鐵血演講」這個說法同樣不對,因為如果說按照俾斯麥的原文來講,應該是「血鐵演講」(BloodandIron),而不是「鐵血」。1862年俾斯麥發表的「血與鐵演講」的本意是,血代表普魯士人的決心,鐵代表普魯士人的鋼鐵生產能力。有了「血和鐵」,普魯士自然也就責無旁貸地成為一統德意志的天選之國。而且這個選擇並非源自自由主義,而是源自普魯士人的強大國力支撐。

M1841步槍

「血與鐵演講」相當於是一次戰前動員,普魯士人很快就開始了統一的步伐。

德意志統一的序曲,是「普丹戰爭」(SecondSchleswigWar)。

普丹戰爭,又被稱為「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在公元1848年還爆發了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爭(FirstSchleswigWar)。

我們知道,想當年丹麥人也曾經是早期的北歐小霸,在「卡爾馬同盟」時期,丹麥人曾經揮師南下,拿下了原屬於德意志王國地盤中的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1)。

但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如今的丹麥早已今非昔比,早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丹麥人就站錯了隊。當時丹麥人跟着拿破崙搖旗吶喊,最後導致了在戰爭中丹麥海軍被英國人打得損失大半。戰後的維也納會議對丹麥人進行了清算,將原屬於丹麥王國的挪威,交給了瑞典。從此之後丹麥王國的版圖中就失去了挪威(除了冰島和格陵蘭),而瑞典則同挪威合併成了新的瑞典王國。

丹麥走向衰落,很快就被身邊的普魯士盯上了。

於是,石勒蘇益格的問題被舊事重提。

當時的現實情況是,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石勒蘇益格雖然在語言上有德語、丹麥語等種類,但在人種上已經大多數都是丹麥裔。而荷爾斯泰因,丹麥人則並沒有消化掉,基本上還是說德語的德意志民族。那麼丹麥人的想法是,既然如此,丹麥裔的石勒蘇益格回歸丹麥總可以吧。但丹麥人的想法遭到了當時的德意志邦聯的唾棄,德意志人認為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是一體的,不應該分開。

於是,一言不合就開打。

這場戰爭最後持續了幾年,雙方總共陣亡幾千人,並於1852年簽訂了《倫敦議定書》(LondonProtocol),議定書規定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作為一個整體永不分離。

當然,如果鐵了心要恃強凌弱,總是還能夠找到借口的。

1864年,普魯士人總算是找到了一個好借口同丹麥再次開戰。普魯士還拉上了奧地利一起,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共同利益。

普丹戰爭爆發。

普丹戰爭,其實單憑普魯士的力量也可以完虐丹麥。

普丹戰爭的時代,比克里米亞戰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軍事革新也集中體現在了槍械製造水平的提高。當時的普魯士軍方,已經拿到了一種叫作德萊賽M1841針刺擊發槍(M1841Dreyseneedlegun)的武器,並且秘而不宣。

所謂的德萊賽M1841針刺擊發槍,是世界上第一種后裝式的新式擊發槍。這種槍的最典型特點就是,子彈已經不需要從槍口處裝入槍膛,而是在槍管後端上膛。那麼配合這種后裝式裝彈特點,紙殼彈也無須再用牙齒咬開,火藥就和紙殼彈整合成了一個整體。子彈擊發的時候,槍膛後部設計了一個撞針,撞針刺破紙殼彈後部的彈藥,則子彈就可以順利發射出去。

如此一來,M1841的裝彈效率極大提升,並且由於子彈由後部裝入,因此已經無須士兵站起來用推桿從槍口處往裏推子彈。這樣一來就簡化了裝彈流程,士兵們不用頻繁起身,還可以在卧姿、跪姿、站姿射擊模式之間隨意切換。

這樣的槍械革新,已經非常接近今天我們看到的制式步槍了。

毫無疑問,M1841步槍的問世是劃時代的。

然而真實情況是,俾斯麥憑着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奧地利一起參戰。

實際上,奧地利的參戰怎麼看都是別彆扭扭的。首先奧地利和丹麥在陸地上就完全不相連。奧地利,普魯士與丹麥的關係,有點類似於北宋、遼與金的關係,或者說類似於南宋、金與蒙古的關係。即便是聯遼抗金,或者聯金抗蒙,最後打下來的江山也不接壤,宋朝也肯定撈不到好處。此外,對於奧地利來講,自身都還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境內的波希米亞人,克羅地亞人等就不說了。第二大民族的匈牙利人一直在搞事情,希望能夠獨立,或者至少是在政治上獲得與奧地利人平起平坐的權力。

如今在這個節骨眼上,奧地利人居然跟着普魯士人一起出兵。

不得不說,奧地利人為了保全自己在德意志邦聯的面子,連裏子都不要了。

當然,大國們的態度同樣很重要。

俾斯麥的外交原則是,絕對不同時得罪一個以上的歐洲強國。當時的英國政府,害怕德國人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海權崛起,因此整體上持反對態度。但同德意志漢諾威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英國王室,卻對俾斯麥持支持態度;同樣首鼠兩端的還有俄國人,俄國人雖然不希望普魯士擴張,但因為自身實力的問題,他們只敢吼一下抗議,而不敢直接援助丹麥;法國的拿破崙三世,則被俾斯麥的外交政策搞得有點暈頭轉向,他在表態中表示不支持丹麥。

實際上,在最終的普丹戰爭中,奧地利人壓根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因為新式武器的參戰,讓普魯士人很快掌握了戰場主動。況且,面對丹麥這樣的弱旅,普魯士人還犯不上大開殺戒,血流成河。

這一次的雙方陣亡人數,甚至還遠遠小於上一次。丹麥軍人戰死了一千五百人左右,而普奧聯軍一邊,傷亡和被俘的總數加起來,只有一千七百人左右。

戰後分贓,普魯士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普法戰爭

奧地利人顯然是被耍了。

為普魯士人火中取栗,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但,只是名義上很爽。荷爾斯泰因跟奧地利之間遠隔關山,怎麼去有效治理呢?況且石勒蘇益格跟普魯士之間恰好又隔着一個荷爾斯泰因,普魯士人有着和奧地利人一樣的管理難題。

地理上的犬牙交錯,這只是俾斯麥為接下來戰事埋下的一次伏筆。

普魯士和奧地利,因為兩地行政的問題出現不少摩擦。況且,積累了幾百年的關於德意志王國話語權的問題讓雙方的積怨總爆發。此外,還有新教與天主教的那點心結。

普奧戰爭(Austro-PrussianWar),又是一觸即發。

德意志內訌,邦內小國紛紛站隊,有些話語權比較重的則出來調停,如薩克森、巴伐利亞等等。但這場龍爭虎鬥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俾斯麥看來,是絕對需要在德意志內部一戰而定江山的。

這事,是統一非常關鍵的一步。

外部來講,首先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普魯士置身事外反倒落了個白璧無瑕。奧地利先保持中立,后又不顧江湖道義地在喀爾巴阡山陳兵八萬,隨後又趁亂佔領多瑙河下游的兩個公國。

實話講,歐洲列強沒一個好東西,但能夠在同一次戰爭中玩得如此拙劣,而且還是得罪了最喜歡記仇的沙皇俄國,這事並不是那麼好玩的,所以,沙皇俄國是支持俾斯麥的,況且俾斯麥還在波蘭問題上一邊倒地討好俄國人;再看法國,法國也不用多說了,因為拿破崙三世這位顧盼自雄的皇帝,在第二次意大利戰爭期間曾經支持撒丁王國驅趕意大利北部的奧地利,這件事已經讓兩家結仇了。況且,俾斯麥還暗示拿破崙三世盧森堡可以隨時拿去,而威尼斯的歸屬,未來也未可知;最難辦的還是英國,英國人不願意普魯士人一家獨大,但是又覺得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爭端,總體來說算是德意志民族的家事。如果二虎相爭有一傷,從而分裂整個德意志民族以及大德意志的統一計劃的話,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倒是意大利,就不用多猶豫了,只有拿下了奧地利人手中的威尼斯,整個意大利北部才算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意大利同普魯士結盟,隨時準備出兵。

其實,列強們根本就沒有來得及細想,戰爭就已經爆發了。

接着,列強們根本就沒有來得及做出外交反應或反制,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因為整場戰爭,只打了七個星期,可謂兵貴神速。所以,普奧戰爭也被稱為是「七周戰爭」(SevenWeeks'War)。當然,後來的統一德意志,又把這場戰爭稱之為德意志戰爭。

戰後,奧地利徹底被開除出德意志邦聯,邦聯也隨之而被解散。隨後在德意志邦聯的身後,信奉天主教的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與盧森堡相繼獨立。意大利人在南線戰場,雖然一直在被奧地利人按在地上胖揍,但卻跟着普魯士人撿了一個戰勝國的帽子,獲得了威尼斯。

奧地利和普魯士,歐洲兩大強國的國勢徹底發生逆轉。

奧地利戰敗,奧地利本國的匈牙利人勢力也撿到了槍,馬扎爾貴族們趁機對奧地利政府施壓,要求獲取更高的政治權利,於是在1867年2月,奧地利帝國變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國貴族共同掌管權的「二元帝國」——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Empire)。

1867年4月,普魯士主導之下,北德意志邦聯(NorthGermanConfederation)成立。

特別值得一提得是,普魯士人沒有要求奧地利割地賠款。

奧地利的所有一切照舊,失去的只是德意志地區的傳統共主地位。

俾斯麥的外交戰略中,並不想為自己樹立一個德意志同族的敵人。這事,得不償失。而且如今已經解決了德意志內部的問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穩定歐洲霸主之位了。

俾斯麥相信,只有更加強烈的民族精神,才能讓德意志的民族情緒得到抒發。

外交專家,需要一場立國之戰。

立國之戰,最合適的靶子,莫過於法國。

歷次歐戰,尤其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人和德意志人結下的梁子多了。

更不用說,法國當時的皇帝拿破崙三世,還是一個情緒化的領導人。

拿破崙三世在重建法蘭西殖民帝國的過程中,還算是步步為營,只是法國被英國定位成了唯一有志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國家。而在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中的拙劣表現,讓拿破崙三世裏外不是人,奧地利看他不順眼,新生的意大利也覺得法國不爽。關鍵是法國人信奉傳統的天主教,無論是遙遠的耶路撒冷還是意大利的教皇國,拿破崙三世都認為法國人才是最正統的衛道士。在他任期內的克里米亞戰爭,就是因為聖地保護權而起。而到了意大利統一戰爭時期,拿破崙三世更是不遺餘力地保護教皇國的獨立存在。

所以,在普法戰爭爆發的戰前,英國人支持普魯士東鎮俄羅斯,西平法蘭西,對於普魯士的持續崛起樂觀其成。前提是,不要損害英國人的海洋利益;而奧地利則對法國人沒有任何好感,況且北德意志邦聯已經形成,普魯士的利益就是北德意志邦聯的利益,奧地利可再也不想去觸這個霉頭了;而對於當時的俄國來講,它在波蘭問題需要普魯士的支持,並且俾斯麥長期以來的媚俄政策,也十足地麻痹了俄國人。

山雨欲來的時刻,拿破崙三世自亂陣腳,他在一次外交照會中提出,鑒於普奧戰爭期間,法國人保持了中立,普魯士王國應該把德意志人的巴伐利亞與黑森-達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在萊茵河西岸的領土交給法國人。

俾斯麥的判斷是,讓德意志人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機會來了。

因此,俾斯麥向巴伐利亞他們公佈了這次外交照會。

原本沒有加入北德意志邦聯的南部信奉天主教的德意志邦國,噤若寒蟬。

普魯士和法國最終的翻臉,源於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

當時在1868年,私生活混亂不堪的西班牙波旁王朝女王伊莎貝拉二世(IsabelIIdeBorbón)被革命派拉下了馬。此後,這位頂着伊莎貝拉名頭的女王逃亡法國,受到了拿破崙三世的庇護。然而就在同時,西班牙政府卻在討論讓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成員繼承西班牙王位的可能性。對於拿破崙三世來講,他絕對不希望自己的東邊和南邊同時出現兩個霍亨索倫王朝。

於是,法國人與普魯士人的爭吵也開始了。

外交辭令太過平和,不足以激起雙方的求戰欲,於是在一次的外交回函中。俾斯麥篡改了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I)對拿破崙三世的回電,語氣上的加強讓拿破崙三世怒不可遏,最終導致了法國人率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封回電,被後世稱為「埃姆斯密電」(Emstelegram)。

埃姆斯密電事件之後,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War)爆發。

普法戰爭對於普魯士人來說,又是一場摧枯拉朽的速勝。

關鍵不在於法國人太弱,因為法國再弱,其國土也可以支撐打一打戰略縱深。

真正的問題是,在普法戰爭的「色當會戰」(BattleofSedan)中,拿破崙三世率領十幾萬法軍投降了。

皇帝投降,這仗顯然就沒法打了。

於是,普法戰爭從7月19日到9月1日,僅僅六周時間,法國皇帝就沒了。此時的意大利王國,在確認拿破崙三世被俘的消息屬實之後,果斷採取行動,兼并了失去庇護的教皇國。

或許缺少勇氣,但不缺少運氣的意大利王國,就這樣真正實現了全境統一。

三天之後,法國發生革命,法蘭西第二帝國結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FrenchThirdRepublic)上台執政。

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組織之下,普法戰爭繼續。

但共和國也沒有什麼好辦法,9月4日新政府掛牌成立,僅僅到了9月19日,普魯士人就團團包圍了首都巴黎。普魯士人想像中的圍城打援也沒有怎麼實現,法國軍隊不是丟盔棄甲就是整建制投降,就這麼死乞白賴地撐到了1871年1月,月底共和國簽訂了投降協議。

此時此刻,法國投降的對象,已經不是普魯士王國。

因為,就在不久之前的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貴族以及高級軍事將領齊聚法國凡爾賽宮。就在這裏,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被擁立為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帝國誕生了。

從時間上看,德意志帝國的誕生,恰好伴隨着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消亡。

普法戰爭戰後,雙方簽訂了《法蘭克福和約》(TreatyofFrankfurt)。

和約內容,對於法國人來講是十分苦澀的。

和約規定,屬於德語區的阿爾薩斯的全部以及洛林的一部分,割讓給德意志帝國;法國賠償五十億法郎給德國,在賠款還清之前,德國人需要在法國駐軍。

普法戰爭的尾聲中,有一個細節是不容錯過的。

因為,這個細節將會更加深遠地影響今天的世界。

色當會戰,皇帝被俘,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團團包圍。

在此期間,巴黎的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終於在1871年3月28日爆發了新的群眾革命。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

之前的歷次革命,包括威名赫赫的法國大革命,無一不是精英階層主導了革命進程。然而,這一次的革命,其主力軍是無產階級,而且後來無產階級還成立自己的政權組織——巴黎公社(ThePariscommunerevolution)。

巴黎公社,堪稱對當時流行歐洲的馬克思(KarlHeinrichMarx),恩格斯(FriedrichEngels)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偉大實踐。

自巴黎公社開始,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指出了一個新方向。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普法戰爭。

德意志帝國徹底打垮了法國,並且強行打斷了法國人的工業革命進程,從此歐洲大陸的大國均勢被打破,德國進入強國發展快車道。然而,歐洲大陸的一家獨大註定不會長久。

這一切,都會在下一次歐洲大戰——「一戰」中得到輪迴式的驗證。

最後,讓我們記住這個年份——1871年。

1871年,德國人發動的普法戰爭收官,將會拉開下一次歐洲大戰的序幕。

1871年,德國人發明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巴黎得到實踐,將會為整個歐洲乃至於全球人類發展,找到一條新的方向。

歐洲歷史,即將進入新的紀元。

(1)作者註:見第六章第二節卡爾馬同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套裝共2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套裝共2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