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領導蘇區經濟建設(4)

35.領導蘇區經濟建設(4)

1933年9月25日,蔣介石以北路軍3個師由南城、硝石向黎川動進攻,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臨時中央繼續推行軍事冒險主義,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要求紅軍在蘇區外戰勝敵人,並爭取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這時,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到達中央蘇區,他在博古的支持下,實際上掌握了中革軍委的領導權。在他住處召開的一次中革軍委會議上,**即對敵我形勢作了冷靜的分析。**認為,在敵人氣勢洶洶的大規模進攻面前,紅軍既不能和敵人打陣地戰、正規戰,在敵人的突擊方向進行主力抗擊,徒以損耗自己的有生力量;也不能死守中央蘇區,和敵人拚消耗。他提出了兩方面的建議:

一方面「誘敵深入」,和以前幾次反「圍剿」一樣,實行有計劃地後退,以小部、次要兵力吸引和牽制敵人,將敵人誘至蘇區腹地,使其\"盲人摸象\"。而主力紅軍則隱蔽集結,待機破敵。敵人要尋找紅軍主力決戰,必使敵疲憊;紅軍的退卻,必使敵驕傲而輕敵懈怠,這就必然會給我以相機殲敵的有利機會。換句話說,「誘敵深入」,造成敵人在戰略上對我實行大「圍剿」,我則在戰役戰鬥上對敵人實行小「圍剿」,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從前幾次反\"圍剿\"的結果看,這樣做是有勝利把握的。

另一方面,突破敵人的重兵圍困,跳到敵人身後去作戰,和敵人實行大「換防」,迫使敵人走出碉堡回防,置敵人碉堡於無用,而紅軍則可以揮機動靈活的特長,在運動中來消滅敵人,以打破敵人的大「圍剿」。

這兩方面的建議,都與「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陣地戰、正規戰有着根本的不同,因而李德都表示反對。李德認為,實行「誘敵深入」,「就會把我們的領土不戰而棄,而且不能為我們阻止敵人並打擊敵人提供保證」,是軍事上的保守與膽怯;而跳出包圍圈,到敵人統戰區去作戰,「由於敵人的堡壘構築堅固,並且層層向縱深展,所以想在這裏突圍,到敵人的外側或背後作戰,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這樣,**的第一次建議——關於作戰方針的選擇,遭到了李德的全部否定。

自9月下旬至11月中旬,紅一方面軍依照**臨時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命令,在敵人主力和堡壘之間連續作戰近兩個月,不僅未能禦敵於蘇區之外,反使自己遭受很大損失,完全陷於被動地位。在這種況下,李德等人不思己過,卻乘機對**的軍事戰略主張進一步攻擊。

1933年9月28日,黎川城被敵軍佔領。李德、博古等震驚於此一城之失,急於收復黎川城,以遂其保住「國門」,然後於「國門」之外來打擊敵人的既定方針。於是,從這一戰略指導思想出,10月上旬,竟貿然命令紅軍去攻打敵人有重兵防守的陣地鞏固兼是白區的硝石,企圖逼退黎川之敵。當時黎川駐敵有3個師,南城、南豐各約4個師,硝石正在這三點之間,各隔三、四十里,處在敵軍堡壘群中。紅軍從10月9日起,連攻硝石5天未下,卻現已鑽入敵人堡壘群縱深之中,完全失去機動餘地。**說:\"第五次反『圍剿』時全不知初戰關係之大,震驚於黎川一城之失,從挽救的企圖出,北上就敵,於洵口不預期遭遇戰勝利(消滅敵一個師)之後,卻不把此戰看作第一戰,不看此戰所必然引起的變化,而貿然進攻不可必勝的硝石。開腳一步就喪失了主動權,真是最蠢最壞的打法。\"

硝石之戰不勝.中央又命令紅軍一、三、五軍團集中主力,於10月20日去攻打敵人的另一個有重兵把守的堡壘陣地兼是白區的資溪橋,並且提出:\"如果原則上拒絕進攻這種堡壘,那便是拒絕戰鬥。\"但紅軍連攻4天,既未能攻下資溪橋,也未能牽動敵人,反遭敵軍飛機轟炸、地面打擊、被動失利。再戰又不取,中央仍不許紅軍撤退,於11月11日再令紅軍深入敵後,進攻敵人的戰略要點、南城以北之滸灣。敵軍重兵駐守之下,紅軍不但仍未打下,還傷亡了1000多人,受到重大損失,不得不放棄陣地,繼續向蘇區內地轉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紀偉人毛澤東(勁風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紀偉人毛澤東(勁風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5.領導蘇區經濟建設(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