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二次反「圍剿」(5)

5.第二次反「圍剿」(5)

6月下旬,臨時總前委現蔣介石有對北方諸軍閥妥協,對兩廣軍閥取守勢,而集中力量先向紅一方面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的跡象。***為了利用蔣介石同兩廣軍閥之間的矛盾,展革命力量,決定留第三軍第九師和第四軍第十二師在宜黃、南豐以南地區監視敵人;第三軍團、第四軍主力和第十二軍,分別移駐閩西北的建寧、光澤、順昌之間地區和閩西及閩贛邊的歸化、永安、連城、長汀、石城之間地區,進行群眾工作和籌款;第三軍主力即去雩都、會昌地區開展工作,準備應付可能提前到來的敵人第三次「圍剿」;方面軍總部駐建寧指揮。**認為這至少有以下5點好處:「第一,蔣系地盤,無直接威脅兩廣之弊」,使兩廣軍閥不顧慮紅軍而放心與蔣對抗;「第二,地勢偏僻,不受威脅,若較之我去南豐、去宜黃者少;第三,有山地縱橫,無河川阻隔,最適宜造成新的戰場;第四,有款可籌,一年之內不愁給養;第五,群眾很好,可以出兵擴大紅軍。因有這些條件,我們應在這區域作長期的工作計劃。」

依照這個部署,紅一方面軍在為時一個月的攻勢作戰期間,佔領了閩西、閩西北、贛東、贛南廣大地區,動了群眾,擴大和鞏固了蘇區;籌措了大量的經費和給養;總結了第二次反「圍剿」作戰經驗和表揚英雄模範人物,進行了休整、訓練;分別組建了第一、第三兩軍團的山炮連,擴編了無線電隊,加強了醫療單位建設,還將建寧戰鬥的俘虜兵3000餘人經過教育陸續補充部隊;同時,以贛南蘇區的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為基礎,組建了第四、第五獨立師。這些,為打破敵人更大規模的「圍剿」創造了重要條件。

但是,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雖預見到敵人必將舉行第三次「圍剿」,但沒有料到敵人經過第二次「圍剿」那樣慘敗之後,新的進攻會來得那麼快。

1931年6月,蔣介石又很快組織起第三次更大規模的「圍剿」。為了徹底消滅紅一方面軍,摧毀中央蘇區,蔣介石把他的嫡系第十四、第十一、第六、第九、第十師共10萬人調到江西,擔任「圍剿」主力軍,連同原在中央蘇區周圍的和新調來的非嫡系部隊,總兵力達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人。蔣介石親自擔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均駐南昌,並聘請英、日、德等**事顧問隨軍參與策劃。這次「圍剿」,蔣介石採取「長驅直入」的戰略,企圖先擊破紅軍主力,搗毀蘇區,然後再深入「清剿」。其部署是:以何應欽兼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一路進擊軍、第二路進擊軍、第三軍團、第四軍團,從南城方面進攻,尋求紅軍主力決戰;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駐吉安,指揮第一軍團、第二軍團、第三路進擊軍,從吉安、永豐、樂安方面深入蘇區實行「進剿」和「清剿」;空軍第一、三、四、五、七隊,分駐南昌、樟樹鎮、吉安等機場支援作戰。另以第十師和攻城旅為總預備隊,位於臨川、策應各方作戰;第七十七、第二十八師和第十二師三十四旅位吉安、泰和、萬安、贛州等地,擔任「清剿」,維護後方,並攔阻紅軍西渡贛江;第二十三、第七十九師和騎兵第一師位於南城、黎川、宜黃、臨川、樟樹鎮一帶,擔任「清剿」和維護後方;第四十九、第五十六師和新編第四旅位於閩贛邊境,防堵紅軍東進。

6月下旬,蔣介石把在宜黃、南豐以南地區的紅三軍第九師和紅四軍第十二師誤認為紅軍主力,下令迅速對之起進攻,並將第十師改隨左翼集團軍行動。7月1日起,各路「圍剿」軍開始行動。

此時,距紅軍第二次反「圍剿」結束僅一個月。紅軍苦戰之後,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補充,全軍只有3萬人,而且部隊遠離根據地中心區近700里,還處於分散狀態,一時尚來不及集中。這就給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帶來很大困難。

6月30日,臨時總前委最後判明敵人即將動第三次「圍剿」的況,來不及經**蘇區中央局的討論,即決定繼續實行「誘敵深入」的方針,命令以獨立第四、第五師和第三軍第九師在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以南地區,第四軍第十二師在南豐以南和東南地區,協同當地地方部隊和赤衛軍、少先隊,以運動防禦和游擊戰遲滯敵人前進;分散在閩西北、閩西、贛南廣大地區的紅軍主力迅速收攏部隊,向蘇區中心回師,準備適時轉入反攻,粉碎敵之「圍剿」。與此同時,**蘇區中央局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也在蘇區人民群眾中進行反「圍剿」的政治動員,領導群眾支援紅軍作戰;並命令由粵桂邊境轉移到贛江西岸活動的紅七軍東渡贛江,同紅軍主力會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紀偉人毛澤東(勁風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紀偉人毛澤東(勁風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二次反「圍剿」(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