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華夏鐵騎

第二十八回 華夏鐵騎

上回書說到,彭毅誠帶着梁山十萬水陸大軍,來到檀州城下,射了那城守官洞仙侍郎一箭,卻不急於攻城。只令大軍將四處城門圍住,待三日後,攻城箭塔和投石器搭建好了,再行攻城。

……

三日後,彭毅誠早起升帳,教軍士們擊鼓傳令,將梁山一眾將領盡喚來帥帳聽令。

待眾將齊聚,彭毅誠便打開直播,當先喚出那凌振,詢問他一應攻城器械,可曾備好。

凌振即刻出班稟報,道:「稟將軍,破城軍已建好20座箭塔、設下20架投石器;另外還備了攻城錘車3輛,雲梯50架。只待將軍將令一下,便可攻城。」

彭毅誠點頭道:

「破城殺敵,便在今日!

終將聽令,今日主攻,便在南門,由天道軍、破城軍出戰,水軍輔戰。其餘三門,眾將只可佯攻,不需拚命,免得白白損傷將士性命。

待南門破后,我料城中遼軍必從北門突圍。盧俊義、魯智深你二人統領前軍、陷陣軍,去那北門外埋伏,務必生擒遼軍主將,不得有誤!」

眾人得令,皆都各返本陣,準備攻城!

彭毅誠帶着董平、張清、楊志、徐寧、索超五員虎將,引著2萬天道軍,鳴金出營。

先教那1萬劍兵、長矛兵,都在破城軍的箭塔、投石器前,列好方陣。

又讓那5千長弓兵,緩緩上了20座箭塔站好,和遠處檀州城遙想對望。

忽然有一游擊軍的小校前來報道:「稟將軍,花榮將軍教我來報。那西南方向上,有一彪軍馬,卷殺而來。隊伍前打着一面雕旗,約有5千馬軍,3萬步軍,朝檀州來了。」

彭毅誠身邊的吳用,坐在後勤馬車上道:「將軍,這必是遼國調來救兵。還需遣幾員大將,攔截廝殺,將其打散。免得城中見來了援軍。士氣高漲,反而不好收拾!」

彭毅誠想想,還是這邊攻城要緊,這次便不親自帶隊迎敵了。

他喚出張清,董平,索超三人,令道:「你三人,且帶五千鐵騎去迎那3萬5千餘番兵。此戰絕不拖延,必要速戰速決!」

張清三人得令后,立馬領手下十數個小頭領,帶了天道軍五千華夏鐵騎,飛奔前去阻攔。

原來那遼國狼主此時正率十萬大軍,在宋境內「打草谷」。

雖然聞知梁山泊十萬大軍,殺至檀州,圍了這處要隘。

但想着宋軍往日戰績,也不把彭毅誠這夥人馬放在心裏。只差了兩個皇侄,帶了3萬5千餘人,便來檀州救應。

這兩人,一個喚做耶律國珍,一個喚做耶律國寶,既是遼國上將,又是狼主的皇侄,皆有萬夫不當之勇。

張清,董平,索超三人帶着5000鐵騎,不過半刻之後,便在檀州西南二十餘裏外,遇見了這支遼國番軍。

張清平日擅打飛石,眼力最好,隔了500餘步,便看到一支番軍正在野地中疾行。

5000馬軍在前,3萬步軍在後跟隨,人數雖眾,但卻隊列鬆散。

他記起彭毅誠方才所說,便和身後的董平、索超商議,決心速戰速決,也不搞什麼陣前斗將,就這般沖將過去,殺散這2萬番軍。

另兩人都知道華夏鐵騎的厲害,皆是點頭應下了張清的主意。

三員虎將心意已決,便並排勒馬,跑在了5千馬軍前頭。

隨後,三人其實呼喝,教這5千華夏鐵騎,在奔行間,排出一個雁形陣來。

這5千鐵騎不愧都是百戰精騎,竟只用了眨眼功夫,便在三員大將身後,如同大雁之兩翼一般,平行排開,組好了一個雁形陣。

隨後,這5千鐵騎全都平舉起手中的精鋼騎槍,躬身伏在馬背上,盡量將沒有甲胄保護的位置,隱藏起來。

只是呼吸之間,梁山5千鐵騎離那遼軍不過300餘步遠了。

這時那遼軍中的5千契丹甲騎,也從遼軍陣中脫出,朝着梁山鐵騎衝來。

5千華夏鐵騎此時卻不為所動。

他們不斷調整這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讓所有戰馬的步伐,全都蹋在一個節奏上。

此時,太陽正從東北升起,正好從這些鐵騎背後照射過來。

這群渾身玄盔玄甲的如同沐浴著烈火一般,踩着整齊劃一的步伐,發出雷霆萬鈞的呼嘯聲,不斷加速往前衝刺。

5千戰馬的馬蹄,竟然無一絲偏差,全都蹋在一個點上,馬蹄聲震得大地顫動,方圓十幾里內,如同天塌地陷了一般。

那5千契丹甲騎跨下的戰馬,哪裏見過如此這般排山倒海的騎兵衝鋒。

這些平日訓練有素的戰馬,此時竟都受了驚嚇,瘋狂的胡跑亂跳起來,讓原本不怎麼齊整的衝鋒陣型,更變得如沙碩一般鬆散。

不過又過了兩個呼吸之間,兩隻騎兵之間的距離,就只剩下110餘步了。

契丹甲騎們紛紛舉起手上的弓箭,對着5000華夏鐵騎,瞬間射出了5000支箭矢。

黑壓壓一片箭雨,讓這些有些驚慌失措的契丹甲騎們,心裏稍稍安定了一些。

可惜,如今的契丹人,早已不是草原上的惡狼了。

他們在漢人頭上作威作福,過慣了清平享樂的日子,在飛奔的戰馬上,再也無法保證射箭時的準頭。

5000支箭矢,真正射中華夏鐵騎的還不到2000支。

2000支射中的,大部分也都被鐵騎身上的環甲彈飛了。

只有十幾個倒霉的,被箭射中了手、腳、膝蓋這些環甲無法覆蓋的地方,受傷退出了衝鋒。

其他華夏鐵騎依然保持着極高的衝刺速度,衝進了契丹甲騎兵的陣中,半點沒有受到剛剛那輪箭雨的影響。

契丹的甲騎兵見狀,只得抽出腰間的長刀,迎著華夏鐵騎的騎槍沖了過來。

張清、董平、索超三人手中的精鋼騎槍,就和契丹甲騎領頭的兩員番將,碰撞在了一起。

戰場上的空氣,瞬間變得熾烈起來。

兩隻騎兵的衝撞,就好像兩隻大鐵氈碰撞在一起,恐怖的衝撞力,讓無數契丹甲騎瞬間從馬上飛了出去。

至於那番將弟兄兩個,還不等舉起自己手中長槍,就被梁山三員大將背後,伸出的無數只騎槍刺穿了身體。

他們個人的勇武,在這如同潮水、海嘯般的衝鋒下,就如同一朵脆弱的櫻花,頃刻間便消失在馬蹄之下。

可憐那耶律國珍、國寶,也是兩員虎將,此時也被無數馬蹄,踩入了泥土之中。

至於這兩人身後的契丹甲騎,也遭遇了沉重的打擊。

要知道,在遼國契丹騎兵也是身披披鐵甲,戰馬亦披鐵甲或皮甲的,並且常常是:「人鐵甲九事,馬韉轡,馬甲皮鐵……」

所以才有契丹甲騎精銳的稱號。

但因為遼國的冶鍊技術和製造工藝都相對落後,他們的甲騎穿着的,往往都是鐵甲。

為了預防戰馬無法承託過於沉重的甲胄,這些鐵甲往往被工匠反覆捶打,做的非常薄。

按照據《宋史》記載,契丹甲騎一襲完整的戰馬鐵甲具裝,僅重約70-80斤。

這樣的鐵甲,也就能在遠處防禦一下箭矢,但在華夏鐵騎的精鋼騎槍面前,當真便和一張薄紙片沒有分別。

而華夏鐵騎呢,戰略模板經過轉化之後,無比奢侈的,給他們全都配上了一副精鋼的環甲。

這種環甲極為輕便,只有契丹甲騎鐵甲一半重量不說;其防禦力還極高,三層契丹鐵甲穿在一起,都未必能有一副環甲堅固。

在古代往往只有統軍的大將,才能得到一兩副這樣的精鋼環甲,而且常常還當做傳家寶,流傳給子孫反覆使用。

徐寧當年就是因為家中這樣一副寶甲,被鼓上蚤時遷偷了,才被湯隆一路誆上了梁山。

如今華夏鐵騎卻人人都有一身這樣的寶甲。

契丹甲騎往日遇到宋軍時,靠着一身鐵甲,和悍不畏死的衝鋒,往往所向披靡。

但如今他們遇到了華夏鐵騎,卻突然變成了脆弱的草芥一般,被5000華夏鐵騎撞的七零八落。

無數契丹甲騎兵,被精鋼騎槍撞飛了出去,摔在地上,被戰馬踩死。

還有更多的甲騎,被華夏鐵騎手中的鋼槍,挑破了喉嚨,倒在馬上便死了。

但契丹甲騎們手中的長刀,砍在華夏鐵騎的身上,卻沒有任何作用。

這讓這些蒼狼的兒子,全都絕望的在馬上哭喊了起來。

可惜洶湧的馬蹄、馬叫聲,掩蓋了他們的嘶號和哀鳴聲。

當年耶律阿保機率領着契丹的甲騎兵們,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

在大遼王朝最強盛時,這些精銳的甲騎,用他們手中的弓箭和長刀,雄霸了中國北方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真可謂「氣吞萬里如虎」。

可如今,等華夏鐵騎揚起的煙塵散去之後,留下的卻只有滿地的契丹甲騎的屍體。

無數無主戰馬,在血腥的疆場上,凄厲的哀鳴著,想要把主人從地上拉起,得到的卻只有滿嘴的鮮血而已。

契丹甲騎尚且被華夏鐵騎如此蹂躪,那3萬多遼國步軍,哪裏還敢又抵擋的勇氣。

這些漢人壯丁組成的京州軍,如今見到契丹「主子」們,此時都死得乾乾淨淨,全都嚇得東西亂竄,不過一時三刻,就跑得個乾淨。

跑不掉的那些,也撂了手中的兵刃,跪地求饒起來。

浩浩蕩蕩3萬5千遼國援兵,竟在這不到半個時辰里,便被殺得煙消雲散。

華夏鐵騎兩次出戰,皆是迎擊最精銳的契丹甲騎,全都大獲全勝。

林沖帶着2000鐵騎出戰時,還只殺散了1200餘契丹甲騎。

張清三人統領着5000鐵騎,卻實打實殺死殺傷了5000契丹甲騎,俘虜1萬京州軍,殺死殺散2萬京州軍。

這般戰鬥力,當真可謂冠絕天下了,稱得上千古強軍。

至於這華夏鐵騎,到底是何等模樣,有詩為證:

摽槍鋒利,就鞍邊微露寒光;環甲團圞,向馬上時聞響震。

鞍邊拴系,無非是遼國戰馬;馬上擎抬,儘是些契丹人頭。

張清等三員大將見得了如此大勝,也不再追趕那些殘兵敗將。

只教手下軍士們,收束了投降的京州軍,帶上繳獲的戰馬,重返檀州南門,向彭毅誠稟告此戰的結果去了。

就在華夏鐵騎,碾壓遼國援軍的時候,南門的攻城戰,卻才剛剛開始。

檀州城裏的遼國將士萬萬想不到,他們將即將經歷怎樣一場,華夏大地上從未出現過的慘烈攻城之戰。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憋屈歷史毀滅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憋屈歷史毀滅者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八回 華夏鐵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