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儒將周瑜

第828章 儒將周瑜

周瑜望着憤憤不平的諸葛亮,對於文人心中的浪漫主義着實難以理解。

也許在某些謀士的眼中,武將就應該慷慨赴死,不死不是男子漢大丈夫。可是誰又知道,武將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有家人和朋友。知遇之恩可以教人竭誠相報,總不能讓人家賭上家族的前途和命運嗎?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為什麼荊軻的後人沒有繼續替燕國效忠?刺客的後人,很難繼承祖業。武將也是一樣,武將世家也很難持續三代以上。

畢竟父輩流了血,就是希望子孫後代可以過上好日子。分享勝利果實可以,拚命絕無可能。

周瑜也有孫子,他可以接受子承父業,卻拚命的把孫子往文官集團靠攏。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為了家族的延續。

武將世家的地位很尷尬,發展好了會受到上位者的猜忌,肯定沒有好果子吃;要是發展不好,那是會死人的。

長期走鋼絲保持平衡,不敢逾雷池半步。倘若對手足夠聰明,倒也可以掌控局勢。萬一碰到什麼二愣子,武將世家就有麻煩了。要麼孤注一擲的解決前線爭端,然後大軍反戈一擊舉旗造反;要麼養寇自重,一念之差就會萬劫不復。不是亡於賊寇,就是倒在上位者的猜忌之中。

周瑜很理解文聘,渭水河灘的那一仗。漢中兵死傷慘重,諸葛亮又以北伐不成拒絕賞賜和撫恤。仗打敗了就沒有軍功,那些戰死沙場的蜀漢將士可就白死了。

文聘面對群情激憤的漢中兵,還能有什麼辦法?漢中一直替成都擋刀子,卻沒有換得後方的大力支持。誰願意一直當冤大頭呢?

文聘追隨蜀帝劉備忠心可鑒,卻又做不到對漢中兵的訴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掛印棄職而走,算是給戰死沙場的將士一個交代。

周瑜知道,作為大將,自己受委屈可以毫無怨言,卻無法容忍麾下的將士受委屈。愛兵如子就是這樣的道理。

作為父親,明知道兒子受了委屈,誰可以做到命令兒子繼續委屈求全,從而遭遇更大的委屈呢?

大將可以讓麾下的將士慷慨赴死、衝鋒陷陣。可是有功不賞賜,戰死不撫恤,犧牲的就是大將的軍中威望。真要到了忍無可忍的那個時候,一些人會選擇造反,一些人會選擇一死了之,剩下的那些人就會在忠心的煎熬下一走了之。

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其根源在於新任統帥上位,根本就沒有辦法讓士卒效命。即便是勉勉強強的服從,也會大打折扣的磨洋工。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沒有了解新任統帥之前,軍中將領肯定會一直觀望。

對於周瑜的觀點,諸葛亮也覺得非常的委屈。蜀漢以弱擊敵,行差踏錯的結果就是敗戰而歸。前線將領擅自更改大軍臨戰方略而出了問題,難道不應該承擔所有的罪責嗎?

「孔明,蜀漢勢弱,人才更是得之不易。馬謖可是荊州派的領軍人物呀!你怎麼說放棄就放棄了?」劉正不解的問道:「出了問題,解決問題就是了。魏軍在戰場上沒有征服的人,反倒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難道馬謖活着就是原罪嗎?」

「劉莊主,你看像我這樣的謀士帶兵,有可能靠着身先士卒的本領收攏士卒之心嗎?」諸葛亮問道。

劉正無法回答,周瑜也明白了諸葛亮的想法。

武將帶兵,身先士卒就可以完成很多軍令無法達到的任務目的。排兵佈陣,有主有次!誰都不願意做那匹在田忌賽馬中註定會被犧牲掉的那匹劣馬。

可是戰爭就是兌子,劣馬的角色不可或缺。甚至在很多時候,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良馬。

馬謖守街亭,其實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兌子過程中,丟出去的那匹劣馬。

諸葛亮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馬謖正面硬扛,死也要咬下魏軍一塊肉。這是很明顯的送菜行為,想要崩壞司馬懿一口牙。

可是隨行的將士誰也不想死。當道屯兵,以步抗騎。一場戰鬥結束,投入戰鬥的人還能有幾個存活呢?

周瑜明白馬謖的想法,大軍上山,就可以把戰場的壓力轉嫁給司馬懿和諸葛亮。

這就好比兩個壯漢掐架,小孩子在沒有長大成人之前偶爾扯一下後腿還行。真要赤胳膊上陣,那是嫌死得不夠快嗎?

馬謖只想躲在一邊做那個扯後腿的小孩,不願意替諸葛亮挨司馬懿的拳頭。

結果就是諸葛亮頂不住壓力退了。戰後追究責任,馬謖就罪不可赦了。

周瑜是帶兵打仗的老將,當然明白人貴有自知之明的真正含義。馬謖常年混跡于軍旅,當然也清楚自己的斤兩。

兵對兵,將對將!這是戰爭的總原則。諸葛亮居然拿蜀漢的兵去碰人家的將,還得擺明車馬炮的陣戰。這簡直就是告訴馬謖帶着大軍去英勇的戰死沙場!

「孔明,大將愛惜兵力。行軍打仗可不是戰略拼圖!」周瑜認真的說道:「用兵之道,在於爭取那一線勝機。即便是退而求其次,也得有一線生機。」

「周公瑾,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諸葛亮問道。

「什麼意思,將不打必死之仗。這就是審時度勢!」周瑜說道:「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為什麼要強調一個走?就是為了告訴用兵之人,面對必死之局,能走就不要留。你的排兵佈陣給馬謖生機了嗎?不僅沒有,還得讓人家死得徹底一點。什麼時候人拼光了,什麼時候就是結束。」

「孔明,我知道你是想用益州兵的悍勇擊垮魏軍!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雍、涼兒郎自古忠義兩全。況且又是人多勢眾,真要拼起消耗,蜀漢有能力承擔那樣的代價嗎?」劉正問道。

想要屯兵街亭拚命到司馬懿主動放棄,諸葛亮的想法未免也太天真了。

這其實是中原民族對付草原民族的辦法。落日原大戰漢軍大敗,鐵板一塊的大草原反而四分五裂。這足以證明戰法有效。

諸葛亮飽讀兵書,深知各種各樣的戰例。對於落日原大戰肯定會有着心得體會。可是他用兵的地方是街亭,那裏可是西涼鐵騎的崛起之地。

軍人的驕傲,魏軍會害怕大戰血戰嗎?

「我殺馬謖,其實與街亭戰敗沒有多大的關係!」諸葛亮說道:「蜀漢派系林立,荊州派,益州派,元老派,還有降將派。四派的關係錯綜複雜。」

諸葛亮定了定心神,繼續組織語言:

其中元老派實力最強,有大將關羽、張飛,謀士簡雍等。後來關羽和張飛在荊州戰死。益州派與降將派積極爭取奪勢,荊州派也不想落後於人。

張任的死,其實就是荊州派和益州派大打出手的導火索。荊州派沒了荊州,就是無根的飄萍。可是荊州派對蜀漢有大功,總不能過河拆橋吧?

吳班和吳懿兩兄弟見勢不妙,立即獻妹求好。後面的事情就那樣了。蜀帝劉備借故滅了張家,讓荊州派吃上一口子肉。

荊州派加固了兵權,也埋下了隱患。諸葛亮興兵伐魏,其實是想整合四大派系。只是到最後事與願違,把四派的暗鬥搞成了明爭。

街亭失利,關鍵是軍令不統一在前,各行其是在後。益州派陽奉陰違,降將派那是擺明了要荊州派好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興漢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興漢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828章 儒將周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