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第448章 離經叛道(三)

448.第448章 離經叛道(三)

「他這麼做卻給後世做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

對於中國人而言,很難直面自己先祖犯下的錯誤,大多選擇「為長者諱」。但是朱宜鋒並不在乎這些。他本身就是一個實用主義者,當已經不需要再用朱家的名頭為自己謀取利益,甚至需要推翻一些東西的時,自然也應該直面其犯下的錯誤,更何況,這會給外人製成一種假想——連自己的祖先犯的錯都可以指出,那麼面對類似的錯誤,誰還能再說出一個「不」字。

但是當這話聽在郭嵩燾的耳中,讓他渾身猛然一顫,為人臣者,有些話甚至連聽都不應該聽。

怎麼辦?

猶豫間,郭嵩燾的眼前猛然一亮,連忙開口說道。

「殿下,刪書者焉止高皇,秦無道方才「焚書坑儒」,高皇刪書之後,實是聖人之道!」

為了給朱元璋洗地,郭嵩燾甚至不惜搬出聖人來。

「聖人得帝魁之《書》三千三百三十篇,刪定一百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而高皇帝刪書亦是合聖人之道……」

郭嵩燾的話讓朱宜鋒心底微笑,果然都是統治者的好臣子啊!居然把孫子刪書這個真假難辯之事給說了出來。但是臣子這麼給高皇帝洗地,作為子孫後代的自己,就不好再提此事了。

其實之前在道出這句話時,朱宜鋒的視線朝着孝陵的方向投去,他並不後悔說出這句話。或許對於不少人來說,朱元璋是完美的,但是完美,並不意味着沒有犯錯。

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在這件事兒上他就做錯了。

「高皇為了讓大明政權千秋萬代永世不倒,刪以《孟子》85條,但其亦知文不可盡刪,僅編了一本《孟子節文》,以供士子專考,可卻不禁士子看《孟子》全文亦不禁印此書,但是高皇卻未曾想到,其無意之舉,卻由此開以中國刪書之河,」

因為認了朱元璋作為「先祖」,那就必須要為其行為負上一些責任。

「至滿清時,滿清更是將其發揚光大,滿清以異族蠻夷入主中國,為維持統治,更是推行文字獄,以文入罪。刪改天下之書,焚書數萬,更是為維持統治,肆意刪改儒家學說,以至於儒家完全淪為其工具,成為其奴役百姓之本……」

「滿清禍國如此,實是可恨至極!」

郭嵩燾直接道出了一句政治正確的話來。點點頭算是認同的他的這個態度,朱宜鋒又接着說道。

「然而這不是真正的儒家,而是歷代君王隨意修改後的儒家。」

是的,這並不是真正的儒家。說儒家愚民的必須要先區分孔孟的儒家和董仲舒之後的歷代儒家。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看作儒家的發揚光大,但是也可以看作是儒家的一種「變態」。仲舒時期的儒家已經摻雜了一些陰陽五行的神秘學元素,為了體現君權神授的觀點,開始有了愚民的「雛形」,仲舒時期的儒家已經摻雜了一些陰陽五行的神秘學元素,為了體現君權神授的觀點,開始有了愚民的「雛形」,

真正的儒學中,有「愚民」爭議的只有《論語》中《泰伯篇》中的一段話,引起爭議的原因是斷句問題,也就是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一種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種斷句是不折不扣的愚民思想,翻譯過來大意就是「可以讓人民按照我們得意志去做,但是不能告訴他們這樣做的理由」,如果這種斷句成立,應該是最早的儒家愚民思想雛形。至於第二種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種斷句截然不同,翻譯之後就是「民眾同意,我們就實行;民眾不同意,我們應該和他們說清楚道理和原因」,但是在後世很多人認為這是人們對於孔子的過分拔高,基於政治正確的原因,學術界支持第一種斷句以及翻譯確實也多一些,但是對於朱宜鋒來說,他更傾向於第二種,因為他知道中國的根本在什麼地方。

「其實,從開始罷黜百家的時候,掌握在統治者手裏的儒家就成為愚民的工具。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秦,秦國因為愚民而興,也因為愚民而亡。但是,自此之後,百代都行秦政治,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所以,「愚民之道」就再沒有退出中國歷史的舞台。」

緩步向前走着,朱宜鋒邊走邊感嘆道。

「不過,秦國二世而亡的教訓,卻為歷朝歷代所警,但「漢隨秦政」的影響,加之秦國因「愚民」而強的現實,又為歷代王朝不甘捨棄,而在這個時候董仲舒出現了!」

是的,董仲舒是一個關鍵的角色,這正是朱宜鋒研讀史集得出一個結論。

「後人只看到董仲舒勸說漢武用以儒學,卻未看到漢武取儒家之「仁」不過只是拿來一用,所謂「仁」不過只是用來矇騙百姓罷了,是為了掩飾秦政的本質,而董仲舒恰好看到這一點,看到漢武需要用儒家的「仁」去掩蓋法家的「暴」,需要用「三綱五常」來確立漢家統治的合法性!」

作為聖門子弟,郭嵩燾自然知道,聖人之學中原本並沒有「三綱五常」,所謂「三綱五常」是董仲舒加入的。

「從董仲舒為迎合漢武,加入「三綱五常」的那天起,儒家就完全淪為王朝的工具,但是,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卻使得歷朝歷代中原君主都非常清楚,「愚民之道」只是一時之用,畢竟人不可能終身蒙蔽,就像秦國一統之後,便有「天下苦秦久矣」之說。在漢武「罷黜百家、獨遵儒家」之後,儘管儒家一點點的淪為了工具,雖說「儒表法里」本質沒有改變,但是儒家核心的「有教無類,開化民智」卻仍然影響着民眾,加之當時的士大夫雖說願為君主驅使,但他們卻仍是聖門子弟,仍然堅守着「有教無類,開化民智」的對門之根本,這也就造成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歷代王朝皆在「愚民」與「開智」之間尋求某種平穩!」

對於漢王的這些觀點,郭嵩燾更多的是聽,若是沒有歐美遊歷的經驗,或許他會將漢王的這番話視為「大逆」之言,但是在歐美遊歷的三年,卻使得他能夠理解其中的關係。

或許商君之說旨在「愚民」,但是「民愚則易治」、「民弱國強、民強國弱」的道理卻是放之四海皆準,所謂的「刁民難理」,實際上,就是國弱的表現。如果官府沒有權威,或者權威總是受到百姓的挑戰,自然也就不可能國強。

實際上,在歐美國家,他看到的同樣也是「愚民」與「開智」之間尋求平衡,只不過相比之下,他們進行的更加隱晦,在歐美各國推行的教育之中,為學生樹立法律觀念,其實就用制度「愚民」,或者說用制度去約束人,從而令國家在某些方面對人處於強勢。

但關鍵在於兩者之間的平衡!

「儒家本身並沒有愚民政策,相反,還常常站在一般民眾立場上想問題。儒家提倡「有教無類」,提倡開化民智,希望民眾「有恆心,有恆產」,在儒家經典中根本沒有任何」愚民「政策。反而對於君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甚至在看待個人犯罪時,也會反思是不是社會制度使他們做出這樣的事情。所以,儒家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並不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看問題。這一點與法家截然不同,法家是佔着君主的立場上為其出謀劃策。而在實際治國上,一味行以「仁」顯然不能治國,一味施以「霸」,亦會二世而亡,事實上,在治國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就有了後世的「儒表法里」,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儒法並重。表面上是儒家「仁義」,制度上卻是法家馭民霸術。也就是漢宣帝訓子的「霸王道雜之」,也就是隨後兩千年的「霸王道」的平衡!」

這一番解釋之後,朱宜鋒的唇角一揚,如果不是因為統治的需要,自己恐怕也不會懂得這一切,自己可許會和過去一樣,認為儒家誤國愚民。實際上這是因為,法家作為歷代王朝統治的核心,普通大眾接觸並不多,甚至無從接觸其「馭民之術」,因為那些的內容都是皇家秘不示人的「法寶」。

到了近代,無從接觸「馭民之道」之核心的尋常百姓,只能看到歷朝歷代宣揚的是儒家仁義道德,而發現其推行的不過只是「馭民之術」、「愚民之道」后,就會認為是儒家愚弄了百姓,實際上不過就是儒家是為法家的愚民思想背了黑鍋,而且大多數以為「儒家愚民」的人,根本就不懂儒家,自然也就不知道儒家的本質是「民本」,更不知儒家的核心是「開智」。

最終,近代的落後,使得儒家背負了「禍國殃民」的罪名,而給其扣上這一名義的人,卻壓根沒有看過四書五經,壓根不知道何為儒,不過只是人云亦云罷了。至於鼓吹法家者,壓根也沒有讀過《商君書》,更不知道法家的核心在於「弱民」、「愚民」,從而達到其「馭民」、「役民」、「虐民」,以謀所謂「國強」的本質。

「平衡之道,歷朝歷代皆是「霸王道雜之」的儒法相平,且每每儒家王道總能佔據上風,兩者相輔相成,方才有了史書中的漢唐之盛!但是這一切,」

提及那慘痛的歷史,朱宜鋒的臉上流露出發自內心的痛苦之色,

「最終卻完全毀於一旦……」

————————————————————————————————————

今天是年三十了,祝各位書友,今天都能領到大紅包,在新的一年裏,事事大順、萬事如事!一年難得一個春節,這幾天,無語很難做到加更了,希望大家理解,一是身體,至於這二,大家也知道,春節假放假比不放假還忙,能不斷更,已經拼了老命了。厚顏求票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鐵血宏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鐵血宏圖
上一章下一章

448.第448章 離經叛道(三)

%